地名故事(20)茌平望鲁店:流传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

2019-06-24 13:54:43 来源: 大众网聊城频道 作者: 侯晓

  鲁仲连祠堂。位居茌平县冯屯镇望鲁店东村。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鲁仲连祠堂重修后,各级领导和名人纷纷题词。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祠堂院内参松翠柏,粉垣环护、端庄瑰丽、古色古香。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大众网记者 侯晓
  茌平县城东北二十五里有一个两千多人的大村叫望鲁店。它就是战国时齐人高士鲁仲连的故乡。望鲁店村内有鲁仲连祠,村东北二里处有鲁仲连墓。因鲁仲连亦名鲁连,鲁连子,所以望鲁店也名鲁连村。后来此处被列为“茌平八景”之一,名曰:“连村烟市”。诗曰:“城之东北,望鲁店前,仲连故址,村落连绵,遇雾溟濛,引有人烟,海市唇楼,望之俨然”。
  对于鲁仲连,从《史记》《战国策》到《太平御览》等史书多有记载,但都仅指其为战国时齐人”。对于鲁仲连为茌平人,直到明代以来的《东昌府志》和《茌平县县志》才有记载,且每个版本的《茌平县志》都有记载。清代学者高樊功在《云中纪程》指出:茌平,鲁仲连所生之乡也,马周亦县人。《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鲁连村,在山东省茌平县东北二十里,相传为鲁仲连所居,今名望鲁店。”
  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明代以来望鲁店是鲁仲连故乡的记载不乏其例。为什么明代前这方面的记载找不到呢?其原因只能是人间沧桑,战乱天灾,致使《茌平县志》等史籍最早版本止于明代,明前的史志记载亦无从查找。所以茌人究竟始于何时为鲁仲连修建祠已不得而知了。
  据《史记》记载,鲁仲连其人风流倜傥,善于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而不受报酬。《史记》中写了鲁仲连“说魏救赵”、射书救聊城的故事。《战国策》也记载了鲁仲连的许多故事,如鲁仲连列举在一定情况下猿不如鱼翌,骐
  骥不如狐狸,曹沫不如农夫的事例,告诉孟尝君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用人的关键就在于用其所长不用其所短,所以孟尝君才有了养门客三千的壮举。
  在众多故事中,“鲁仲连射书救聊城”流传最广,最为聊城人津津乐道。据望鲁店东村支部书记徐长福讲述,公元前284年,齐国大将田单率大军攻打聊城,燕将燕冲统兵十万固守聊城,正当田单久攻不下之际,鲁仲连来到聊城,写了一封信,令齐国官兵缚在箭上,在城东门外台阶上射入城中。这便是著名的《遗燕将书》。
  鲁仲连在信中燕冲阐述:“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之道理,指出固守聊城是不忠、不勇、不智的错误行为,接着又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断定齐军必胜,并给燕冲指明了可供选择的两条道路:或罢兵归燕,或叛燕降齐。鲁仲连的《遗燕将书》说理透彻,雄辩有力,气势磅礴,感人肺腑。随后,燕冲退兵。
  鲁仲连持节周游,替人出谋划策,排难解忧,却不受官爵,不爱名利,作为一介平民,靠其人格和智慧游走于帝王将相之间,这是历史上孔孟、苏(秦)张(仪)、李斯等所无法比的,所以他被世人称为“齐国高士”。唐代诗人李白曾赋《咏鲁仲连》诗,“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坦荡人,拂衣可同调。”
  在望鲁店村,有一座鲁仲连祠,修于何时不得而知。康熙年间重修后经历三百余年,到“文革”初期遭到破坏。直至上世纪九十年再次重修,得到各级领导和名人的支持。“鲁仲连纪念祠”牌匾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题写,大门上的“奎星阁”三字由国画大师黄冉先生书写。原国防部长耿彪、海军政委李耀文、司法部长邹瑜、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外交部副部长宫达非、国家文化局局长张德功、省文化厅副厅长王承典、著名书法家柳倩、欧阳中石、孙轶青、张虎纷纷题词。
  鲁仲连祠坐落在望鲁店村中央,南北长48.88米,东西宽26.88米。大殿五间,长18.88米,高13.88米,殿内供奉着鲁仲连塑像,栩栩如生,伟貌千古。院内参松翠柏,粉垣环护、端庄瑰丽、古色古香。因鲁仲连生于公元前295年古历八月初八,所以整个建筑都带有八的特色,以借先贤吉时,祝人们吉祥如意,事业发达。
  鲁仲连智慧过人,重情重义,淡泊名利,既有儒家的民本思想,还有墨家的兼爱精神,隐居东海,又有道家遁世之风。有一种说法是,鲁仲连归隐东海后,又去到韩国,并在那里定居,繁衍后代。据望鲁店东村支部书记徐长福讲,2010年,村内迎来几位认祖归宗的韩国朋友,自称是鲁仲连后人,他们还拿出一本鲁氏族谱,鲁仲连的名字的确在列。
  徐长福说,望鲁店历来没有鲁姓,甚至整个茌平县,鲁姓都屈指可数,倒是在韩国,鲁姓有不少,考虑到鲁仲连归隐东海的记载,也便默认了鲁仲连有韩国后裔的事实。此后,每年的八月初八,也就是鲁仲连的诞辰,韩国朋友都会来到鲁仲连祠祭拜先人。
  (文中部分材料由茌平县民政局提供)

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liaocheng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