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茌平人餐桌上的“常客”——马蹄烧饼

2019-12-20 09:24: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杨霄

  大众网·海报新闻茌平12月19日讯(记者 杨霄 见习记者 牛怡然)对于大多数的茌平人而言,走过千山万水,看遍斑斓景象,始终割舍不下的,是那份独有的“茌平味道”,无论脚步走多远,在我们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一旦尝过,便一世难忘。

  在茌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马蹄烧饼”,是家家户户餐桌上不可缺的主食。马蹄烧饼起源于博平镇成庄村,相传乾隆二十二年,南巡路过博陵县(现博平镇),看到满大街金黄的烧饼,吃过后,顿觉外酥里嫩、香味十足,赞不绝口,便起名叫“马蹄烧饼”。

  将剂子拉成1米左右卷起来 为了更好的“起层”

  凌晨四点,马蹄烧饼非遗传承人成电勇就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成电勇是马蹄烧饼第二十三代传承人,家里世代做烧饼,16岁的成电勇在爷爷成文合的指导下开始了马蹄烧饼制作技艺的学习。1994年,成电勇在商业街用苇子搭了一间简易房,成电勇自己的烧饼铺就开张了,到现在已经有25个年头。

  剂子在手间迅速转动 捏出了“窝”状

  马蹄烧饼的制作材料并不复杂,精选的鲁西高筋小麦,甄选颗粒饱满的芝麻,就可以制作马蹄烧饼了。制作烧饼的第一道工序是和面,讲究“死面”和发面适当比例的和面调和,使其味道酥内中不失劲道口感。如今烧饼的制作数量大,成师傅的烧饼已由最初的手工和面改为了机器和面。“机器和面更筋道一些,原来人工和面的时候,需要的时间长,人的力量也达不到机器的标准,现在又省时口感又好”,成师傅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现在每天能卖出去五六百个烧饼,忙得不亦乐乎。

  面和好后,就到了下剂子的环节,成师傅熟练的把面分成大小相同的剂子,将猪油在剂子上抹匀,用柔和的劲道将剂子拉伸至1米左右后卷起,“这是为了确保烧饼酥软分层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包剂子,是马蹄烧饼制作技艺中最具特色的工序,包剂子讲究‘面包面’”,成师傅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用死面做皮,将抹油的面卷包起,像包包子一样捏出褶,在案板上将褶转平至馒头状后,褶子面粘上糖稀和芝麻,两个剂子合并,两个剂子在成师傅的手间迅速转动了20余下,烧饼的初具形状就形成了。

  等待上炉烘烤的马蹄烧饼

  刚出炉的马蹄烧饼个个金黄色 透着诱人的清香

  马蹄烧饼又名“吊炉烧饼”,原先的烧饼,都是在吊炉里烘烤治熟。把做好的烧饼放在特制的“吊炉”里,下面枣木烙,上面炉子烤,烧饼呈金黄色即成。现如今,吊炉已换成了电烤箱,成师傅是这样向记者解释的:“原来的吊炉都是需要用枣木烤制,会造成环境污染。我们传承的是马蹄烧饼的技术,传承过程中也要根据社会环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最原始烘烤烧饼的“吊炉”

  在成师傅的烧饼店里,来买烧饼的顾客络绎不绝,“我是在附近干买卖的,这个点刚忙完,过来吃早饭,吃他家的烧饼好多年了,吃就要吃刚出炉的烧饼,一边烫得直吹气,一边狼吞虎咽地吃,才能领会其妙处”。顾客吃着刚出炉的烧饼,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成师傅说,马蹄烧饼作为地方美食,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最想念的味道。现如今,在外地的茌平人购买烧饼的越来越多,与时俱进,成师傅做出了烧饼礼盒装,烧饼通过运输,让大江南北的茌平人都能吃上家乡的味道。

  烧饼成为了大多数人早餐的首选

  礼盒装的马蹄烧饼成为走亲访友的首选

  记者在烧饼店碰到了一位93岁的马蹄烧饼“铁粉”,成师傅向记者说道,这位93岁的奶奶,是他爷爷做烧饼时的老顾客。“吊炉烧饼是咱茌平出了名的特色美食,我从年轻时候就天天买烧饼,那时候不管我下班多晚,都会给我把烧饼留出来等着我。吃了40多年老成家的烧饼,一天不吃就想。”在这位93岁的老人的心里,时代在变,但是马蹄烧饼依旧是记忆中的老味道。

  成电勇与父亲(成其友)一同制作马蹄烧饼

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杨霄lc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