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车市新闻

新能源车:“福利”与“门槛”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邓莉   2014-09-17 08:32:00

关键词:福利 门槛 新能源汽车 车销量 征收燃油

个“阻碍”,可以理解却还是得表示遗憾:目前我国新能源车的各种“福利”只针对本土品牌,对合资的、进口的新能源车基本“忽视”。市场可选新能源车车型少,本土品牌美誉度低的情况下,自然勾不起消费者为环保埋单的强烈欲望。

  新一轮的国家新能源车“福利”又来了!本月1日起,国家宣布首批111种新能源车型免征车辆购置税。按照现在新能源车动辄20多万元乃至更高的“昂贵”身价算下来,一辆新能源车可以减免数千元至近两万元不等的购置税。除此之外,算上中央财政对新能源车的购车补贴,以及几个主要城市对新能源车的本地补贴政策。时下买辆新能源车,真是太美好了——随便一算优惠六、七万元呀,亲!你瞧,人家启辰晨风本月中就踩着这个热点赶紧上市了。

  可惜,优惠福利虽然多,现实却骨感得让人心酸。翻翻国家将新能源汽车当成战略性行业推广的历程,整整五年,至今效果并不明显。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我国共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7万辆,平均每年推广量只占市场总量的0.07%。2013年,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2万辆,只占0.1%的市场份额。以广州这个经济总量排名第三的一线城市为例:每月1000多个新能源车号牌指标,新能源车摇号指标的个人及单位申请者月月低于配额指标,连续两年,每月不足200人。

  骨感的现实告诉我们——单靠降低购车成本并不能成为拉动新能源车消费的“利器”。尤其是在各种补贴优惠后,新能源车的价格并没比传统汽车便宜多少。每当一款新能源车上市宣布价格,消费者都有“又耍我呢?”的痛感。拿新鲜热辣上市的启辰晨风为例,原价26.78万元起(入门“奥奔马”车的定价),扣除国家和地方补贴、购置税后,最终18万元起(一辆凯美瑞都可以买到了);另一款在广州市场上能买到、可免购置税的比亚迪秦,补贴之后近12万元。消费者一打量:这两款车去除了电动车的因素,不过是一款家庭入门A级车嘛。看完价格,再看品牌,这是在一线城市未必讨好的本土品牌。而且还不知道可靠性,没人逼我,我干吗买?

  新能源车首选售卖的城市,是国家率先推行新能源车的“重镇”——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其实,国家和地方对新能源车的推广一直态度积极,各地方政府纷纷立下了新能源车推广数量和建设充电桩数量的“军令状”,规划非常美好。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今年年初提出:要完善7项政策体系性措施,目前包括购置税减免、电价等4项已经出台,接下来可能考虑的政策是新能源汽车绿色单独号牌、保险费政策、停车路桥费减免、征收燃油排污费等。有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希望对新能源车销量起刺激作用。

  在这以“价格杠杆”为主的“组合拳”实施的同时。有些拉长新能源车普及时间的“阻碍”却不容忽视。

  第一个“阻碍”,可以理解却还是得表示遗憾:目前我国新能源车的各种“福利”只针对本土品牌,对合资的、进口的新能源车基本“忽视”。虽然这种“内外”有别,主因是国家想借此拉动本土品牌,让其“弯道超车”,但变相让消费者收窄了选车范围。市场可选新能源车车型少,本土品牌美誉度低的情况下,自然勾不起消费者为环保埋单的强烈欲望。

  第二个“阻碍”:我国新能源车补贴和目录并非全国统一,让人很忧伤。如北京、上海两地,上海共有12款车型可能获得补贴,范围涵盖纯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以及燃料电池车;北京仅有7款车型可以得到补贴,不含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而广州补贴车型更少;上海除了市级补贴,还有区级补贴,还能免七八万元的“竞拍号牌费”。

  这种每城一道门槛的“自我保护”,雷同于国家只侧重鼓励购买本土企业新能源车。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补贴目录和“地方保护企业”,车企的新能源事业部都在为挤进地方目录疲于奔命,或许整车厂的推广人员比研发人员还要多,哪里还能专心做研发创新?这些地方的门槛,让本土汽车厂家发展受限,并非新能源车的推广初衷。

  所以,让新能源车推广进展缓慢的问题,除了可选车型、价格、基础设施外,还有各种地方保护“壁垒”,这实在是让人暂时环保不起来啊!

  车天下君曰:五年过去,想对新能源车说爱你,还是不容易。只盼“国货”更自强,让我们安心买! (邓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梁建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