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汽车新闻

质检总局:进一步完善汽车召回管理制度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何 可   2014-05-08 08:17:00

关键词:汽车召回 实施办法 制度建设 汽车制造商 缺陷汽车产品

严冯敏:去年以来,执法司在制度建设方面的重点工作是起草《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称《实施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严冯敏:做好缺陷产品召回工作,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车主也要积极履行配合义务。

  进一步完善汽车召回管理制度

  ——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司长严冯敏答记者问

  记者:《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实施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促进了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健全。据悉,执法司正在围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起草实施办法,请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严冯敏:去年以来,执法司在制度建设方面的重点工作是起草《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称《实施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实施办法》是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起草的,是对缺陷汽车产品管理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更加细化的一部法律性文件,从信息系统建设、召回监督、违法行为查处等方面对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工作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并详细明确了生产者的责任义务、召回程序和监管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加强和完善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保障汽车产品的使用安全、促进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实施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已完成起草任务,争取尽快颁布实施。

  记者:据了解,目前各省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工作普遍处于起步阶段,请问在推动地方质监部门加强召回管理工作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严冯敏:根据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工作管理体系的需要,2013年上半年通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质监局的调查了解,总体而言,各省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工作普遍处于起步阶段,且开展情况也有较大差别。各地质监部门还存在着没有落实这项职能,机构不统一、人员经费难以保障,监管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工作开展需要等客观困难,不同程度地阻碍了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质检系统执法打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把推进召回行政监管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各省级质监局尽快明确召回行政监管职能部门,配备专门人员力量,充分依托现有的机构和技术水平,搭建专业的缺陷产品召回技术队伍,承担起本省的召回管理工作。

  记者:我汽车召回工作下一步的重点是什么?

  严冯敏:总局将进一步完善召回管理制度,加强缺陷调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推进国家汽车产品缺陷工程分析实验室建设,为总局召回行政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和人员支持。同时,进一步加大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工作力度,通过缺陷信息收集分析、缺陷调查、召回实施情况监督、违法行为查处等工作,加大《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实施力度,对隐瞒缺陷、不履行召回义务的企业依法从严处罚,并公开曝光一批违法企业,督促企业主动履行召回义务,保护消费安全。

  记者:在汽车召回工作中,车主可以配合做哪些工作?

  严冯敏:做好缺陷产品召回工作,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车主也要积极履行配合义务。我们发现,生产企业发布召回信息后,有些车主认为自己的车辆还没有出现安全问题不需要实施召回,或者认为车辆缺陷不严重没有必要实施召回,或者以工作繁忙为借口不重视召回活动,不配合或者未能及时送修存在缺陷的车辆。车辆存在缺陷,不仅对自身存在威胁,也会给他人带来伤害的威胁,涉及公共安全。因此,无论召回车辆的缺陷问题是否严重,车主都应当尽快按照生产企业的通知要求对车辆进行召回处置,这也是每个车主的义务。希望广大车主积极主动配合召回活动,为创造安全和谐的行车环境做出一份贡献。

  同时,如果发现车辆存在安全问题,希望广大车主除了将此问题反映给汽车制造商外,也要及时将此问题的详细情况报告给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这对质检总局及时发现汽车产品缺陷线索、开展缺陷调查等工作非常有帮助。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接受车主关于汽车产品可能存在缺陷的投诉方式为:登录网址www.dpac.gov.cn或者拨打投诉电话010-59799616。(记者 何 可)

初审编辑:张元亮
责任编辑:郭显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