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
云台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作为儒、释、道景观并存的宗教名山,有汉献帝避暑台和陵墓,也有中国山水园林文化鼻祖“竹林七贤”的隐居地,至今还有刘伶醒酒台、稽康淬剑石、孙登啸台等遗迹。有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炼丹的洞府,还有唐代大诗人王维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佳话……可谓名副其实的“避暑有楼,醒酒有台,载文咏诗有碑碣”。
在中国历史上,凡名山大川与宗教无关者甚少。云台山作为旅游文化名山,从汉末至今的两千多年间,不但引来了众多的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青睐,佛教、道教也接踵而至,并在此互相影响,生根开花,演绎出灿烂的云台山宗教文化,使云台山成为一座底蕴厚重的宗教名山。
佛教自后赵时期印度高僧佛图澄在这里创建元极寺以后,多有释家弟子到此禅栖修行,并为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隋初净影寺慧远法师,一生著书立说,第一个提出净土分类说,成为净土宗初祖;又如唐代中期百岩大师,师承马祖,北上弘法,来到百家岩后在讲禅说法,在当时的朝野引起极大的震动,并到京城与发难者激烈辩论,最终将禅宗发扬光大、传播天下,成为中国佛教界的主流。
云台山山势嶙峋,岩壁层深,多有凡人罕至之处,加之这里泉瀑飞流,林幽景美,是道家所倡导的理想修行之处,因此道教在汉末形成后,就将云台山列为七十二福地之一。事实上,也多有得道高人在此活动。魏晋时期的王烈和孙登始终是竹林七贤的倾慕对象,王烈食黄精、石髓,寿达三百多岁;孙登穴洞而居,无喜无愠,一声长啸,引得凤凰来仪。此外,西晋魏华存首创“吐纳”、“导引”、“咽津”、“存思”、“服气”及“三丹田”的道家修行之说,她所著的《黄庭经》成为上清派的修行要义,其本人也被道教尊为紫虚元君、南岳夫人。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佛、道在云台山还呈现了合流的趋势。虽然民国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建筑遭到了极为严重的人为破坏,但20世纪80年代恢复宗教政策特别是对云台山景区进行开发以后,寺院道观大都得到了复建甚至扩建,重新恢复了宗教名山的本来面貌,景区岩谷之间梵刹严整,峰洞上下庙宇宏伟,历代碑刻、佛塔更是散落林立其中。
从古到今,山水美景都是一种文化。凡游览名山胜水者,在享受耳目之娱的同时,内心也必有所感所悟,甚至形诸笔墨。所以大凡秀山丽水,也就必有佳文名句与之相伴。
云台山是宗教名山,也是文化名山。汉末魏初,汉献帝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山阳公,都于云台山下的浊鹿城,他和夫人曹皇后每年都要到百家岩避暑消夏,死后又葬于云台山的古汉山。魏晋之际,以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在云台山百家岩一带活动长达二十年之久,他们在此啸饮竹林,以酒会友,弹琴赋诗,很多名篇佳作就是在此吟成。此后,历代文人仰慕先贤高风,多到此作怀古讽今之音,抒发各自的抱负和心情。云台山被重新开发后,被岁月埋藏的厚重文化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游客如云,其中也不乏当代文士大家,他们在迷恋云台山水的同时,也为它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所震撼,或赋诗,或作文,以志此游此情。这些诗词歌赋、散文游记的大量涌现,与秀美的云台山水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大大提高了云台山水的文化品位和美誉度,也继承和发扬了云台山水古文化的优良传统。
2、文化
云台山所处的修武县是一个千年古县,民间艺术曾经非常繁盛,早在金代,就已有杂剧流行,至清代起怀梆成为当地百姓最为喜闻乐见的剧种,起源于迎神祭祀活动的至今仍在城乡流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受现代娱乐活动形式的冲击,曾经流行于当地的怀梆有渐趋消亡之势,亟待抢救保护。
3、民间曲艺与汇演
【民间曲艺】民间曲艺以响器(唢呐吹奏)最为流行,它以唢呐为主乐,板胡、笙、二胡伴奏,另配梆子、锣、钹、小锣、边鼓为打击乐,多为机关、农村庆祝生日、慰问部队、军烈属、欢庆丰收及民间婚丧事所延请。20世纪90年代以后,响器班增加了电子琴、小号、长号、萨克斯、架子鼓等西洋乐器,并和戏曲、舞蹈、流行歌曲相结合,成为农村各个年龄段都能欣赏的重要娱乐形式。但一度出现黄色下流表演,受到公安、文化部门的打击。
地方戏曲
【怀梆】光绪九年(1883年)冬,孟县怀梆艺人牛三堂因生活所迫,到修武县山区大东村落户,即在村上传授技艺。光绪十九年(1893年),该村张春来出面,组织起有40余人参加的大东村戏班。当时的主要演员有张巨安(小名老虎)、李金荣、张凤歧等。张巨安口白清楚,嗓音铮亮,架势优美,深受群众喜爱,在山区流传着“宁跑十里路,也要看张老虎”、“不吃馍,不喝饭,也要听张老虎唱一段”的顺口溜。很快,怀梆风靡全县。至民国时期,怀梆最为著名的演员是崔福令(外号“拐来孩”),他嗓音优美,身架利落,扮相俊俏,闻名远近数县。崔福令下台双拐,上台全丢,拿手戏为《桃花庵》中饰陈妙常,《刀劈杨凡》中饰樊梨花。
【豫剧】民国35年(1946年),国民党保安十四旅建成西门小戏院舞台,并让其“血花剧团”在此演出豫剧,深受群众喜爱。1950年,北门村侯同勋等人专程赴开封学习豫剧,春节时组织村内戏剧爱好者演出了折子戏《断桥》、《藏舟》、《闹书馆》,轰动了县城内外。此后,又演出了《劈山救母》、《卷席筒》等传统剧目,大受欢迎。因豫剧充满地方特色,念白好学,韵调易唱,细腻大方,很快风行全县,农村业余剧团众多。
【上党梆子】因云台山区毗邻山西上党地区,此剧种曾在云台山最为流行。1954年,斗水村戏曲爱好者郭麦旺、贾邦高等人组织起有30余人参加的上党梆子戏班,逢年过节演出《五凤楼》、《雁门关》、《海桃关》等剧目。文革期间,戏班解散。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