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记者姜潇、尚昊)福如意行李吊牌,大盂鼎餐垫,四羊方尊硅胶U盘,琉璃玉凤项链……在有着“中华文明祠堂和祖庙”之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一款款文化创意产品成为公众热追的“新宠”。
在日前公布的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示范单位首批入选名单中,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十家单位入选。
如果将时间回溯五六年,人们在国博里能看到的文创产品还只是简单的复制书画、瓷器、铜器等,而今,一款款制作精良、雅俗共赏的文创产品却将“创”字挥洒到极致,文物卸去时间的尘埃和神秘的面纱,在公众的生活、审美和需求中搭建起一座文化的桥梁。
开发馆藏文物140余件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1600余款,涵盖贵金属、玉石、瓷器、书画等数十个门类——这是国家博物馆文创产品专业设计团队所取得的成就。
数字虽无言,背后却记录着文创产品研发推广的不易:由二三十位年轻人组成的设计团队,每天驻足于文物前、埋首于史料中,从文物的器型造型和纹饰图案中获取蛛丝马迹,寻找灵感,提出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设计文案。设计文案再经专家团队审核、筛选,有不到三成方案脱颖而出,最终转化为实物产品进而走近公众视野。
以仰韶文化陶鹰鼎为原型设计的香炉,以商周三联甗为原型设计的调味罐,以东汉陶船为原型设计的茶具……谈起这些文创产品,中国国家博物馆分管文创开发工作的李六三副馆长如数家珍:“最大限度尊重文物,又兼具实用价值,这是我们设计的原则。”
2015年,国家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量达27万件,厚重的文化转化为轻松时尚的方式传递给大众,人们发现,古奥的文物及其背后承载的厚重文化不再“正襟危坐”“高居庙堂”,而是变得轻盈起来、生动起来,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让文物活起来”激活了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阐发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文创产品无疑是一个鲜活的案例和具体的注脚。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表示,文创产品是博物馆展览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延伸,能够将文化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对接起来,可以让观众们“把国宝文明带回家”,而且“在使用中了解国宝”。
2015年3月,中国博物馆行业首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正式施行,条例规定博物馆在不违背其非营利性属性、不脱离其宗旨使命的前提下,可以开展经营性活动。
在这一条例的鼓励下,依托丰富的文化文物资源,博物馆的“文创生意”正在中国掀起一股文化风潮:恭王府的“福”文化系列产品受到年轻人热捧,年经营收入已经突破7000万元;“朝珠耳机”“皇帝折扇”“花翎伞”等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走红网络,人们戏言600岁高龄的紫禁城也可以如此“萌萌哒”;湖南省博物馆自主开发的马王堆养生枕系列产品,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为依据,在产品的外观设计、材料、制作工艺、功能原理等方面参照了出土文物中的医简、帛书、帛画等数十年的研究成果研发而成……
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文化产业被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对于依赖输血的博物馆体系而言,通过挖掘文物内涵增加自身造血能力也是“钱”景无限,对于国内许多博物馆而言,将文创产品上升到产业层面,更是一条充满探索的新路。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实现文化资源与产业资源的对接。”李六三说,“从产业角度开发,用市场机制运作逐渐成为博物馆界的共识。”
日前,国博天猫旗舰店正式上线,以更为亲民方式与公众互动,“青铜的味道”“说唱迎春”“你好·上古”等系列活动在为公众献上一场场网络文化盛宴的同时,也引发一部分直呼“停不下来”的“剁手党”的关注。
在此之前,国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展示范围仅限于不足800平方米的馆内柜台,开馆四年多以来,就已实现了相关文化产业22亿元的产值。搭乘互联网平台的快车,以亿万网民为直接目标受众,文创产业的前景可观。
2016年初,国博在全国博物馆业率先打造“中国文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计划将馆藏可授权文物的设计版权向全社会公开,通过确权和授权,吸引设计师和投资人。“使文物在文创产业市场中找到应有的位置,通过文创产品最大化地传递文物背后的中华文明。”李六三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