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融兴冠·同心强县① I 从“问题村”到“标杆村”:冠县后十里铺的“羊”光大道与共富密码

2025-11-13 17:07:3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侯晓

  编者按: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冠县立足中原腹地多民族共居共融的特色县情,以“共融兴冠·同心强县”为主线,打响“榴红满冠”民族工作品牌,创新探索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共同现代化实践路径。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冠县县委统战部推出“共融兴冠·同心强县”专题策划,聚焦产业赋能、智造升级、文化铸魂、治理增效四个维度,通过“一只羊”的产业链延伸、“一块钢板”的科技突围、“一套查拳”的非遗传承、“125”基层治理体系的民生深耕,生动诠释民族团结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同心共富的冠县实践。

  大众网记者 孙贵坤 侯晓 李连显 李家宁 聊城报道

  在鲁西平原的冠县东郊,后十里铺村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深刻的蜕变。这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庄,以党建为笔,以产业为墨,绘就了一幅“羊”产业兴旺、民族团结、生态宜居的共同现代化“富春山居图”。11月11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带您一同走进后十里铺,解读它从困境走向辉煌的共富“密码”。

  党建引领,破局开路:从“一盘散沙”到“一个拳头”

  深秋清晨,后十里铺村的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饲草与消毒水气味。一座座标准化羊舍在朝阳下泛着银光,此起彼伏的羊叫声回荡在村中,运送牲畜的车辆从四面八方接踵而至,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和往常一样,冠县烟庄街道办事处小化新村党委书记、主任、后十里铺网格支部书记,冠县穆德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正伟早早来到公司。虽年过五旬,但他看上去和年轻人一样精力旺盛,依然保持着创业初期的那股冲劲。

  如今的后十里铺,充满勃勃生机。时间回溯到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2004年,彼时的后十里铺村可谓问题多多,班子瘫痪、工作停摆、村民受穷。虽然村里有长年养羊的传统,但受制于落后的养殖和销售模式,村子并没有真正富裕起来。

  时年33岁、在外经商已小有成就的李正伟,面对家乡的困境,毅然选择临危受命,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二十年。

  在外闯荡多年的李正伟早年从事肉羊养殖屠宰,精通技术,熟悉市场。他认定,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彻底拔掉穷根。经过深思熟虑,他将目光锁定在最熟悉的肉羊养殖上。

  期初,创业之路并不顺。2010年3月,党支部牵头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多数村民持观望态度,不愿入股冒险,更习惯单打独斗的小作坊模式。

  面对村民的顾虑,李正伟没有退缩。他和村委率先垂范,多方筹措300万元资金带头入股,还带头外出学习先进技术,示范创新推广高架养殖。当实实在在的效益摆在眼前,新技术肉羊出栏量远高于传统养殖时,村民们彻底信服,纷纷主动入股,加入到合作社的统一经营中。

  党支部的率先垂范,如同一块磁石,将曾经“单打独斗”的村民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了“比着养、赛着养”的干事热潮,为后续的产业爆发握紧了一个强有力的“拳头”。

  产业跃迁,链动未来:从“传统羊倌”到“现代牧企”

  有了组织保障,产业升级之路豁然开朗。2017年,由党支部领办的穆德实业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后十里铺产业发展的里程碑。

  村集体接连投资建设了年屠宰量达80万只的现代化屠宰线、日处理污水1000吨的污水处理厂以及大型冷库等设施。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以往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实现了“上接养殖、下联销售”的全产业链覆盖,“羊”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李正伟带领团队积极“攀高亲”、“结远缘”,先后与北京同仁堂、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等顶尖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聘请山东农科院博士团队长期驻村指导,成功研发出全国唯一的中草药无抗雪花羊肉。

  同时,穆德创新加入灵芝等中草药,试养营养价值高、肉质口感佳的“灵芝羊”,打造出“冠州穆德”“穆德灵芝仙草羊”“冠州灵芝雪花羊”等品牌,其独特品质受到了国内外高中低端市场的广泛认可,并与国内知名清真肉类企业签订了大量订单。

  目前,后十里铺村的肉羊产业养殖规模1000只以上的养殖户177户,羊存栏量30万只,年出栏量80万只,年产值可达30亿元,是山东省最大的肉羊养殖、屠宰、集散基地,完成了从只会养羊的“传统羊倌”到驾驭全产业链的“现代牧企”的华丽转身。

  多元增收,共享红利:从“单一农户”到“三薪股东”

  产业做大做强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位村民受益。在穆德实业,“边养羊、边打工、年底还分红”的“三薪”模式,已成为村民致富的常态。

  村民沙延新就是典型的代表。接受记者采访时,沙延新刚下班。沙延新是技术工人,是生产流程的最前端,半天的工时。

养殖户沙延新接受采访

  沙延新今年40岁,两个娃的妈妈。穆德成立前,她一边看娃,一边在周边打零工,尽管家中养着两百多头羊,也只是勉强维持生计。穆德实业的成立,让沙延新一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2017年,沙延新进入穆德打工,至今十八个年头。有了穆德实业作依托,沙延新不但在合作社入了股份,还果断扩大了肉羊养殖规模。

  收入几何?沙延新给记者列了这样一份账单:赶到公司淡季,沙延新工资月收入约4到5千元,旺季时月入约1万元,仅工资一项,年收入达8到9万元;每年喂三茬羊,每茬大约1千只,赶上行情好,年入50到60万元;公司年底分红5万元左右。此3项相加,保守年收入就已超过70万元。

  家里养着“喜羊羊”,日子过得“美羊羊”,如此来形容沙延新目前的生活现状,毫不过分。卖掉了破旧面包车,取而代之的是豪华轿车;告别了土屋,城里买了三套房。“以前兜里没钱,不敢去逛街。这不舍得买,那不舍得买。现在手头有钱了,心里也不慌了。”沙延新乐呵呵地说。

  在穆德实业,类似沙延新的养殖户还有很多。目前,后十里铺村共1510人,回族群众占比85%,有劳动能力群众就业率高达95%。抱着穆德实业的“大腿”,各族家庭彻底摘掉了“穷帽子”,踏上了共富路。

  多年来,穆德实业始终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利于民”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释放发展红利,不断提升着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产业兴旺了,集体富裕了,发展成果自然而然惠及每一位村民,据统计,2021年至2024年,后十里铺村年均集体收入超过2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万元。

  民族团结,同心筑梦:从“一村共富”到“区域共荣”

  漫步后十里铺村,崭新的村容村貌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秀美画卷,笔直干净的柏油路串联起错落有致的民居。主街两侧的特色民族餐厅鳞次栉比,不时窜出一股羊汤的清香,直戳味蕾,着实难以抗拒。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处占地3千多平方米的鲜明透亮的“红石榴”广场。在这里,会定期举办“花开石榴红,团结心向党”等主题文化汇演及主题宣传教育。届时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共品特色美食、共话民族团结。

  作为回族群众聚居村,后十里铺村着力构建“党建引领促发展、新村融合有成效、民族团结再进步”的基层治理模式,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团结带领全村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了多民族和谐共居、相互交融、协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着眼于“共享”,近年来,后十里铺村将集体经济盈余部分用于村级公共服务事业,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目前,村内道路全部实现扩宽硬化;安装路灯100余盏,实现了“户户通”“路路亮”;投资300万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占地3200平方的党建文体健身广场,满足了村民“娱乐有场地,健身有器材”的需求。

冠县穆德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正伟接受采访

  “自己富了,还得带着别人富。”李正伟介绍,近年来,后十里铺村积极实施“强村带弱村”,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周边村庄抱团发展。其中,二期冷藏库、肉品分割车间以及新建的预制菜车间,为周边村庄提供了250余个就业岗位,预计带动联建村增收近15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80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各联建村抱团发展、共建共享、连片振兴。

  一系列民生实事,让各族群众共享到产业发展红利。在后十里铺村,肉羊产业已成为联结多民族的“金色纽带”。在这里,不同民族的村民在同一个企业工作,在同一个合作社入股。依靠穆德实业,直接和间接带动的肉羊产业从业人员已超过2万人。

  甚至,随着冠县穆德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千里之外的青海省刚察县也尝到了“甜头”。

  李正伟告诉大众网记者,冠县穆德近年来大力实施肉羊产业提升工程,探索构建多地产业协同发展模式。自去年开始,穆德与刚察县展开深度对接,连续两年采购3万头藏羊。同时,穆德在当地注册成立了青海穆德食品有限公司,推进“穆胶深加工”项目,通过优势互补,双方实现了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2024年底,冠县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共同现代化试点,为冠县跨越式发展赋予了重大历史使命与战略机遇。“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李正伟说,公司决心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与区域战略大局,以“共同富裕”为根本导向与核心牵引,全面启动新一轮产业升级计划。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与绿色化延伸、构建企业与员工、村居的利益共享机制,切实将“共富”理念转化为壮大企业规模、提升发展质效的内生动力,为探索富有冠县特色的共同现代化路径做出实质性、引领性的贡献。

初审编辑:乔思亚

责任编辑:孙贵坤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