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田明栋
责任编辑:孙贵坤
大众网记者 刘臣臣 通讯员 韩涛 聊城报道
聊城大学西部计划展厅里,“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二十一个大字,在2022年的春天里,一遍遍在武新月耳边回响。那时她还是一名师范生,当学校下发招募首批援疆实习支教师范生的通知时,她几乎没有丝毫犹豫就报了名。或许那时的她,还没真正掂量出“援疆”二字背后的千钧重量,心里却满是热望:要跨越山海,去遇见一群不一样的孩子,更要续写母校与西部教育早已结下的不解之缘。
第一次入疆:初心萌芽在麦盖提
2022年,武新月踏上了她的第一次援疆之旅。八千里路云和月,跨越4312公里,她从山东来到新疆喀什麦盖提县第四中学。初承2个班级的英语教学,面对基础薄弱的孩子们,她没有急于教授语法知识,而是把山东民歌改编成英语童谣。当孩子们从躲闪眼神到跟着哼唱,课堂里第一次有了鲜活的互动。这是她从学校“选拔—培训”机制里学到的“共情教学”,也是对“匠心”最朴素的践行。
在麦盖提的日子里,武新月不仅教授知识,更用心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家庭背景和心理需求。她发现许多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缺乏学习动力,于是她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学生家庭,与家长沟通,为孩子们争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她的努力没有白费,班级里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眼神中多了自信和希望。
第二次入疆:深耕细作在英吉沙
第一次支教经历让武新月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也让她与新疆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2023年,她顺利加入全国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再次来到新疆,这一次她的目的地是英吉沙县济英中学。
在英吉沙,武新月的教学更加成熟。她创新教学方法,将当地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课程。她组织学生开展“双语国学课”,用当地谚语讲解语法知识,让抽象的语法规则变得生动有趣。她还发起了“书信结对”活动,联系山东的学弟学妹与新疆孩子建立笔友关系,让鲁疆两地的孩子通过书信相识相知,增进了解。
一年的支教时光转瞬即逝,当各项工作圆满收尾时,武新月才真正切身领悟到援疆支教的真谛:那是用真心换真心的坚守,是用热爱托举希望的担当。离别之际,孩子们依依不舍的眼神和真挚的感谢信,让她心中埋下了再次回到新疆的种子。
第三次入疆:坚守信仰在疏勒
2025年,当疏勒的风再次吹起,武新月第三次踏上了援疆之路。有人问她为何如此执着,她总想起麦盖提的歌声、英吉沙的书信——这份执着,早已从“试一试”变成融入血脉的信仰。没有迟疑,她再次启程,奔赴疏勒。她知道,这一次的支教之路或许会有挑战,但她无所畏惧。因为她深知,她不是一个人在前行——身后有母校的支持,身边有志同道合的支教伙伴,而前方,有一群等着她去遇见、去陪伴、去点亮的孩子。
出发前,武新月认真整理前两次教学笔记,提炼“用当地谚语讲语法”“双语国学课”的经验与队友分享;她继续推动“书信结对”活动,让更多鲁疆孩子以笔墨相识;她还计划在疏勒开设“文化对比课”,让孔孟故里的仁义礼智与十二木卡姆的悠扬共辉,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疏勒的课堂上,武新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她不仅教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她的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汲取知识的养分。
自2022年麦盖提县第四中学的讲台初立,到2023年英吉沙县济英中学的深耕细作,再到2025年疏勒大地的再度启程,武新月将青春的热忱融入祖国西部边疆的风沙,把教育初心种在边疆孩子的心田,那颗“疆”爱进行到底的种子,在一次次向西而行的奔赴里,生根、发芽,渐成支撑她人生方向的力量。
疏勒风至,这不是终点。三次赴疆,武新月坚信:以初心为壤,无数援疆者并肩,定能在戈壁种出梦想森林,让边疆孩子向阳生长。她的故事,是千千万万援疆工作者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在祖国西部大地上书写着动人的教育篇章。
初审编辑:田明栋
责任编辑:孙贵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