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迟晨
责任编辑:孙贵坤
大众网记者 常明清 聊城报道
他,33年如一日在基层岗位默默扎根,用青春年华奋斗在护平安第一线,他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的深刻内涵,从青春热血到两鬓斑白,从行业新人到业务能手,他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对公安事业无比热爱,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普通却不平凡的老辅警——房继民。
“做任何事,要做就做到最好!”
房继民,男,55岁,中共党员,现为东阿县公安局鱼山派出所四级辅警。1992年,怀揣着对制服的热切向往,他满怀壮志,踏入了藏蓝的警营。他始终将“做任何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奉为座右铭。彼时,面对派出所的各项业务,他宛如一张未经书写的白纸,一无所知。然而,这份全然的陌生不仅未让他却步,反而激发了他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无论面对何种事务,他都虚心求教,认真钻研,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他充分利用工作间隙,坚持学习党史以及新思想,将这些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引,涤荡头脑中的杂念,把理论贯彻到实际工作的每一处细节。他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先后熟练掌握了户籍、治安、档案管理、协助办案等多方面业务,同事们都称赞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黄牛”。
“我的‘初心’在群众,我的‘使命’在社区。”
他常说:“我虽然是辅警,但与民警携手并肩共同守护辖区的平安,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无论是繁华热闹的商业街道,还是狭窄泥泞的胡同小巷,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寒来暑往,他始终早出晚归,风雨无阻,不怕吃苦受累,一心只为确保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他连续多年被镇政府评为“综合治理先进个人”。然而,面对这些成绩,他并未有丝毫自满,而是以更加热忱、饱满的态度投身工作,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人民的教育与培养,始终坚守着良好的政治本色,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及对公安这一神圣职业的满腔热爱,谱写着为人民保驾护航的壮丽篇章。
他在琐碎繁杂的工作中默默耕耘,先后协助民警出色完成了一代、二代身份证的申领与换证工作,参与制订门牌号与方位图,完成辖区3.1 万常住人口的信息录入及纠错工作,扎实推进实有人口管理,同时规范整理了自 1974 年建所以来的 7129 卷文书及业务卷宗,并认真做好上报下传等基础性工作。在他与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因出色的档案管理工作,单位被山东省公安厅评为“规范化档案室先进单位”。他始终牢记“宣传也是战斗力”这一工作理念,积极向各大新闻媒体投稿,先后在《中国警察网》《警察文摘》《派出所工作》、大众日报、聊城日报等媒体及其公众号发表稿件近 800篇,在不断练笔的过程中,他也收获了满满的快乐。
“是您给了俺孩子第二次生命!”
33年辛苦付出,房继民的从警故事讲上3天3夜都说不完。多年来,他走村串巷,协助民警开展治安防范、调解纠纷,早就把脚印刻在了街镇大大小小的乡间小道上,默默地守护着这一方平安。在调解矛盾纠纷时,他从不刻板教条,而是充分考虑村民的生活习惯,不厌其烦地摆事实、讲道理。调解过程往往漫长又费心,但他总是竭尽全力,他多次组织类似“开庭”的调解会,尽最大努力化解双方矛盾,他虽没有法官的身份,却凭借类似法官的专业执法手段使众多群众握手言和,他用真情架起矛盾双方沟通的桥梁。自2024年以来,他成功处置了32起纠纷,有力确保了辖区的稳定,深受群众赞誉。
2024年12月2日14时左右,他巡逻路过小店村北首时,发现镇北饭店对面的路面上躺着一名醉酒青年,该青年倒在融化的雪地里,不省人事,手中还提着一方便袋油炸小鱼,浑身散发着浓烈的酒气。他立即与同事上前仔细查看,从青年上衣口袋里找到一张身份证复印件,得知其名叫姜某,是阳谷县某村人。当时天气寒冷,他和一同巡逻的民警小心翼翼地将姜某抬上警车,紧接着迅速与郭屯派出所取得联系,并及时通知了姜某的家属。回到派出所后,他贴心地给姜某盖上棉被,打开空调和电热扇为其取暖。直到晚上20 时左右,姜某的家人赶到派出所,看到姜某安然无恙,激动地对他说:“姜某上午去小店村走亲戚,喝了酒说有事就出门了。我们还以为他坐客车去县城了,这么冷的天,又下着雪,多亏了您帮忙,是您给了俺孩子第二次生命……”
33年来,房继民在打击违法犯罪的一线上,在维护社会治安的街道里,在调解纠纷的谈判桌,在琐碎繁杂、枯燥乏味的档案卷宗里。多年来,他协助民警共办理各类案件1300余件,打击违法犯罪分子1400余人。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一星辅警”、“市公安局优秀通讯员”、“东阿县百佳文明公民”、“最美东阿人”提名奖,多年被评为“优秀辅警”。
随着岁月的流逝,群众口中的“小房”已成了“老房”。房继民说:“选择了辅警这个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与奉献。我会继续坚守岗位,为辖区的平安稳定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他以始终不忘初心、甘于奉献的态度,用实干让胸前的党徽闪耀在坚实走过的每一条路上。
初审编辑:迟晨
责任编辑:孙贵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