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乔思亚
责任编辑:侯晓
日前,河北廊坊三河市一场关于店铺招牌颜色的争议,正在撕开城市治理的深层肌理。当城管部门以“城市规划”为名,要求商户禁用红、黑、蓝三色招牌时,这场看似普通的市容整治行动,实则暴露出基层治理中程序正义与商业活力的激烈碰撞。
“三色禁令”——本该避免发生
蜜雪冰城标志性的红底白字招牌被刷成灰黑色,肯德基的红色门头在整改浪潮中侥幸留存,这种“连锁品牌豁免、普通商户遭殃”的执行逻辑,让政策的公平性大打折扣。更令人费解的是,三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4年发布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仅明确禁止普通商户使用红蓝底色,而城管部门却在执行中擅自加码黑色禁令,且未提供任何书面文件。这种“政策打补丁”的操作,不仅让商户陷入“朝令夕改”的迷茫,更暴露出行政权力的任性与随意。
在燕郊开发区的街头,商户们的无奈与焦虑显而易见。眼镜店老板王先生告诉记者,更换招牌花费了1500元,这相当于他半个月的纯利润。而对于连锁品牌来说,更换招牌可能引发商标侵权纠纷。法律人士指出,蜜雪冰城的红色招牌已被注册为商标,强制更改颜色涉嫌违反《商标法》。这种“为了市容牺牲法治”的做法,正在动摇商户对地方治理的信任根基。
“整齐划一”——存在认知误区
从沈阳的“黑底白字灵堂风”到西安的“灰底白字殡葬风”,近年来各地频现的“丧葬式招牌”闹剧,本质上是城市管理者对“整齐划一”的病态追求。三河市此次禁用红黑蓝三色,看似吸取了过去的教训,实则陷入另一个极端。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红色能在0.3秒内吸引消费者注意力,而灰色会使辨识度下降68%。这种违背商业规律的政策,正在给商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损失。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公众参与。三河市城管局在没有举行听证会、未征求商户意见的情况下,仅凭口头通知就要求整改,这种“关门决策”的方式,与《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的要求背道而驰。正如律师李肖峰所言,《导则》作为指导性文件不具备强制力,城管部门的执法行为涉嫌违法。这种“以导则代法律”的操作,暴露了基层治理中法治意识的严重缺失。
“破局之道”——坚持实际出发
在日本东京的秋叶原,政府通过制定色彩导则而非禁令,引导商户在统一框架内保持特色;在法国巴黎的左岸咖啡馆区,允许商户在历史建筑上保留个性化招牌。这些成功案例证明,城市美学与商业活力并非不可调和。三河市完全可以借鉴“底线管理+弹性引导”的模式,例如规定招牌的安全标准和基本色调范围,同时允许商户在色系内自由设计。
政策执行的规范化同样至关重要。浙江省推行的“户外广告监管服务”应用,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审批、设置、管养全流程监管,既保障了城市安全,又提升了营商环境。三河市若能建立类似的智慧管理平台,让商户通过线上渠道提交设计方案,既能提高效率,又能避免“一刀切”的简单粗暴。
“城市哲学”——勿要权力任性
城市的魅力,在于其多元共生的烟火气。北京的南锣鼓巷、成都的宽窄巷子,正是因为保留了各具特色的店铺招牌,才成为游客流连忘返的文化地标。当三河市的商户被迫将招牌换成单调的浅灰色时,他们失去的不仅是品牌辨识度,更是城市的文化记忆。
这场争议的本质,是权力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冲突。城市管理者追求的“整洁美观”,不应以牺牲商户的生存权为代价。正如《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管理办法》所强调的,城市治理要“在规范中体现特色,在特色中提升品质”。唯有尊重市场规律、保障商户权益,才能实现城市治理的善治与善为。
站在三河市的街头,看着那些被强行“改头换面”的店铺,我们不禁思考:当城市治理陷入“整齐强迫症”的怪圈,谁来守护商业文明的多样性?或许,真正的城市美学,不在于色彩的统一,而在于包容差异的胸怀;真正的治理智慧,不在于权力的任性,而在于尊重市场的温度。这场关于招牌颜色的争议,理应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镜鉴。(高唐 康朋)
初审编辑:乔思亚
责任编辑:侯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