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赵志鹏
责任编辑:李兆辉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凝结着千万情丝的乡愁,是亘古不变令人牵挂的永久话题。如能全景图文定格乡情并使乡愁可寻可依可解,诚为幸事。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县委为切实保护、传承村域传统文化,讲好村庄故事,决定由冠县政协牵头编纂《冠县乡村记忆》,汇集全县760个村庄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全面记录乡镇(街道)、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挖掘村风民俗,留住美丽乡愁。该书以18卷约1700万字的规模,使最美乡愁凸显于奔腾不息的新时代洪流中。
冠县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语出地;武训兴办义学的史实广为旌表。刘伯承、邓小平、宋任穷和陈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方热土工作和战斗过。
冠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召开动员会、协调有关事项;抽调8名政治素质高、文字功底深、热爱家乡的同志组成县级编纂委员会,负责业务培训、编写指导、文稿审阅等工作;各乡镇(街道)分别成立的乡级编纂委员会,成员至少5人,由当地文化名人、退休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等组成,负责辖区内乡镇篇的撰写和对村庄篇的初审;各村编纂委员会成员至少5人,由村庄老会计、退休教师、退休干部或在外工作人员组成,负责挖掘、整理、撰写本村资料。县、乡、村三级编纂人员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为《冠县乡村记忆》编纂提供了人员和质量保障。
“生逢其时”的《冠县乡村记忆》契合了新时代呼唤,赶上了新时代大潮。
《冠县乡村记忆》正是响应时代发展呼唤、打好“乡愁牌”“振兴牌”的具体实践。进一步振兴乡村需要产业、人才,详记前人之事、凝聚今人之心、启发后人之思的《冠县乡村记忆》,使乡情有了沉淀之所,令乡愁有了安放之处,让乡村有了立足之根。丛书的出版也必将使更多的群众受到感染鼓舞,招引八方贤达会聚冠县,使其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心和自豪感,化为振兴冠县的磅礴力量。
翻开卷帙浩繁的《冠县乡村记忆》,“县情篇”洋溢着人民群众热爱家乡、赋能家乡的昂扬斗志,“乡镇篇”氤氲着这方热土所特有的拼搏精神和奉献精神,“村庄篇”扑面而来的是那些众多品德高尚的模范人物、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代代传承的奋斗历程。掩卷遐思,慨当以慷:凝心铸魂的《冠县乡村记忆》,承载着多少好风尚、正能量;精气十足的《冠县乡村记忆》,刻录下多少好风光、好愿景。正所谓:书中全是冠县腔,呼兄唤姊颂乡情。建功立业新时代,最美乡愁最胜景。
初审编辑:赵志鹏
责任编辑:李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