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吸引超20万参观者

2015-08-13 11:02:00来源:聊城晚报作者:孙克峰 林志彬

老一辈革命家黄敬使用过的物品。

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内场景。

  70多年前,以“濮范观”一带为中心区的冀鲁豫边区是敌占区。在敌我军力非常不平衡的情况下,中共领导下的党政军机关和敌占区群众,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扫荡、杀戮的威胁。

  在这样的残酷背景下,我党政军机关在莘县大张家镇红庙村安营。在这里,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运筹帷幄,如打入钢钉一般,在日军的眼皮底下,建立了全国最大也是唯一的平原抗日根据地。

  其间,抗日军民一方面采取游击战术,有效地牵制打击了日伪军,一方面打通了与解放区大后方的联系,有效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战。

  70多年过去了,当初先辈们居住生活的地方——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一度年久失修,遗迹不同程度受损。

  让人欣慰的是,2012年5月,当地政府启动了旧址保护性开发工作。

  今天,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先后被聊城市委党校、聊城大学等单位确定为党性教育的第二课堂,被确定为聊城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现场教学基地、聊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聊城市党史教育基地、山东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全省党史教育基地……

  2014年6月,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成功加入西柏坡红色旅游联盟;当年12月22日,大张家镇红庙村被命名为山东省红色旅游特色村。

  截至目前,这里共接待1000多个参观团,参观者超过20万人。

  红色基地的前生

  抗战贡献巨大,被誉“得冀鲁豫者得天下”

  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位于莘县大张家镇红庙村。

  1941年7月,冀鲁豫区党委与鲁西区党委,在原观城县(今属莘县)红庙村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区党委,统一领导全区的抗日斗争。濮(县)范(县)观(城县)成为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被誉为“钢铁濮范观,平原小延安”。

  当时,红庙村堪称是冀鲁豫边区的首府和“心脏”。

  1942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到达冀鲁豫中心区红庙村,指导革命斗争。黄敬、杨得志、杨勇、崔田民、段君毅、苏振华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驻扎在这里,领导开展了边区反扫荡、生产自救、民主民生、减租减息、整风学习。

  在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党政军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创建和发展了一个巩固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并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和巨大的牺牲。

  抗战初期,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称:“得冀鲁豫者得天下。”

  建国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云说:“新中国是从冀鲁豫平原来的。”

  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以红庙村为首府的冀鲁豫边区抗战工作的高度评价。

  抗战中,冀鲁豫边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成为全国做大的抗日根据地,被誉为“钢铁濮范观,华北小延安”。党政军机关坚持走群众路线不动摇,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造出了平原人民战争的光辉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冀鲁豫边区抗战时期的工作经验——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同样是发展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深远影响延续至今。

  红色基地的现状

  被列为全省党史教育基地,吸引20万游客

  令人欣慰的是,曾经的冀鲁豫边区首府所在地大张家镇,如今又赶上了科学发展的东风,依托区位优势,依靠真抓实干,已经跨入聊城市工业重镇、经济强镇的行列。

  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大张家镇红庙村,同样迎来难得的机遇。

  如今,这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紧靠濮台、临商两条超二级公路和正在建设的德商、濮范两条高速公路和青银高速公路,形成了“一小时上火车、两小时登飞机、四小时进京城到港口”的快捷交通网络。

  如今,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水源丰富,毗邻国家引黄入鲁工程彭楼灌渠和徒骇河,是凭吊古迹、接受红色教育、感受民俗风情的绝好之处。这里南有马陵之战的许多遗迹及传说,西南方有春秋时期卫懿公的养鹤池,东北方有《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十字坡,北面是宋代鲁智深救林冲的野猪林。

  可以说,这里历史积淀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环境。

  天时地利人和俱在,2012年5月,当地政府启动了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保护性开发工作。当时,大张家镇党委政府便配套400万元建设资金,成立了保护性开发建设领导小组。

  这处尘封的红色圣地,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迎来崭新的一页。

  当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旧址多处革命遗迹不同程度地受损,因历史久远且各地现存史实资料凌乱不全,旧址修复工作面临诸多困难。

  工作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对旧址进行保护性开发、整修、新建、布展,在保留原汁原味民居风格的基础上,建设了红庙红色文化观光基地。

  红色基地由中共冀鲁豫区委暨冀鲁豫分局(平原分局)旧址(1941年7月-1944年9月)、中共冀鲁豫边区革命历史陈列三处展厅、娱乐休闲广场及基础配套设施组成。

  红色基地展厅内陈列着刘少奇、黄敬、杨得志、杨勇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和生活用过的物品,并用图片、文字、视频再现了当时反扫荡、生产自救、民主民生、减租减息、整风学习以及刘少奇途径冀鲁豫边区时的场景。

  2013年11月13日,国家、省、市、县领导、革命前辈后人及专家学者300多人参加的纪念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成立70周年座谈会暨冀鲁豫边区民主民生运动与党的群众路线学术研讨会,在旧址所在地莘县召开。

  目前,红色基地是集文化旅游、红色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社会公益项目,已成为党员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阵地。

  该基地先后被聊城市委党校、市委宣传部、聊城大学等单位确定为党性教育的第二课堂,被聊城市委确定为聊城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现场教学基地,是聊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聊城市党史教育基地、山东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全省党史教育基地。

  2014年6月,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成功加入西柏坡红色旅游联盟;2014年12月,旧址所在的莘县大张家镇红庙村,被命名为山东省红色旅游特色村。

  截至目前,红色基地共接待全国各地1000多个参观团,20余万人前来参观学习。

  红色基地的未来

  立足鲁西面向山东,辐射冀鲁豫影响全国

  铭记过去,传承历史。

  创建之初,红庙红色文化观光基地便担负着弘扬革命精神、教育后人的重担。在这里,爱国情怀、革命传统薪火相传。

  为此,当地党委政府明确了“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保护性开发原则,已经将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打造成为一个由8座古建筑、4个庭院、1个文化广场组成的完整的文化旅游景区。

  目前,旧址的基础硬件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日益发展的形势需要仍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小,受展馆展示面积限制,一些极具教育价值的红色文物及历史史料无法展出;功能不完善,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厕所、供排水设施等功能设施缺乏;周边一些革命遗址、遗迹急需保护性开发建设;周边环境急需治理,旧址部分区域与村民交叉混合,道路、绿化、电网、标识等不规范、不完善,不仅影响旧址功能的发挥,而且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形象。

  为使旧址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针对存在的问题,莘县县委、县政府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搞好规划续建,力争使旧址尽快实现提档升级,把整个旧址建设成“立足鲁西,面向山东,辐射冀鲁豫周边区域,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基地。

  根据规划,红色基地续建共划分为5个区域——

  重点修复时任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领导黄敬、宋任穷、杨得志等人办公生活区;

  修复、复原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军事指挥部、冀鲁豫边区民主民生运动展示馆、冀鲁豫边区经济恢复发展成果陈列馆、秘密交通线陈列、军工厂、粮店等旧址;

  新建民主民生主题广场、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平原长城”主题浮雕墙、冀鲁豫边区民俗文化馆等主题广场区;

  建设冀鲁豫边区民主民生、群众路线主题生产生活体验区;

  按照红色旅游项目要求和纪念馆总体规划,建设一座1000平方米游客接待中心及特产长廊、大型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

  近年来,莘县党委政府下大力挖掘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修复、开发建设了包括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在内的16个项目点的鲁西抗日爱国党性教育基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鸿杰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