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逝世6周年座谈会在临清召开 倡议建书院图书馆
来源:聊城晚报 作者:刘敏 2015-07-13 14:17:00
图为临清官庄憩园,小学生缅怀季羡林先生。临清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衣述光表示,先生去世后,为寄托对先生的缅怀思念之情,临清修建了季羡林先生纪念馆、故居和憩园。井扬还建议设立临清市季羡林教育基金会,并倡议建立羡林书院和季羡林图书馆。
图为临清官庄憩园,学生献上花篮。
图为临清官庄憩园,小学生缅怀季羡林先生。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是季羡林获得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的颁奖词。
季羡林先生一生谦虚谨慎,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坦诚待人。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永远离开了,巨星陨落。
2015年7月11日,是季羡林先生逝世6周年纪念日。为缅怀先生,临清于7月10日组织了纪念季羡林先生追思活动和季羡林逝世6周年座谈会。
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会——季羡林研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井扬表示,为继承先生的精神,建议设立临清市季羡林教育基金会,并倡议建立羡林书院和季羡林图书馆。
追忆 儿时参加学习班 学习贯彻终生
“转眼间,季老离开我们已经六年了。在这二千多个日夜里,季老时常入我梦中。”季孟祥说,在梦中,他能看到老爷爷经年累月地坐在一把破藤椅上看书写作的孤独背影,他又能看到老爷爷手持小碗给小猫喂食……
临清市文联名誉主席季孟祥,是季羡林的同宗曾孙。他说,有关季老的一切,如今只能存在于梦乡和回忆中了。
季老的学习是贯彻终生的。少年时期的无意识学习,他的成绩不是最好的。但当他有学习意识后,成绩就一直保持名列前茅。
10岁的季羡林在叔父的安排下,课余参加了两个学习班:英文、古文。每天放学之后,先上一个班,晚饭后再上另一个班。季羡林的多篇唐诗和古文,就是在那时背过的,至老不忘。
季羡林的英文基础也是在那时打下的。“季老考大学时,北大的一个英文试题中,就有一道题目是把一首古诗译成英文。多少考生全考懵了。”季孟祥说,而季老则同时被清华、北大录取。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初期的学习和生活还正常,但二战开始后,他在德国几乎陷入了饥饿的地狱。
“我最近翻看他在德国的日记,发现有很长量一段时间,他总是挨饿。因为物资供应不行,更主要的是他没钱。”季孟祥告诉记者,季羡林仅有的一点钱,还常常用于订购了各种书籍。
在那期间,季羡林身体很差,面色苍白,许多人都以为他生病了。在忍受着饥饿摧残,还要躲避盟军空袭的情况下,季老依然在努力地学习着。
最后的博士考试中,他的笔试、论文等得了四个优等,震惊了老师和同学,赢得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
季羡林到了晚年仍在学习。他常说,他的学术冲刺是从80岁开始的。80岁以后,他常泡图书馆,风雨无阻,寒暑不易。几年的努力,终于写出了皇皇巨著――《糖史》,并获得了长江文学奖。
“在我的印象里,一直到他去世,他从未停止过工作和学习。”季孟祥说,住在医院里,季老还写出了《病榻杂忆》。如果我们能像季老一样地努力学习和工作,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故事 毕业论文花三年时间查阅资料
“季羡林先生是一代硕学大儒,是临清人的骄傲。”井扬在座谈会上表示,季羡林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大家风范。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受到德国老师“彻底性”的很大影响,他们的学风异常认真、细致、谨严,写文章都是再三斟酌,尽量做到天衣无缝才去发表。这给季羡林很大的影响。
在哥廷根大学作毕业论文时,季羡林曾花了很长时间准备写篇《导言》,想表现一下文采,炫耀一下。
可是,他的导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在这篇《导言》前画了一个前括号,在最后画了一个后括号,笑着说:“这篇《导言》统统不要,里面全是华而不实的空话,一点新东西也没有。”
这件事给季羡林的刺激和启发极大,使他毕生受用不尽。
季羡林的毕业论文完成以后,老师要求他从头至尾认真核对,而且要核对所有引用过的书籍、报刊和杂志。
他写毕业论文花了三年时间查阅书籍报刊资料,再重新借阅一遍,心里很腻味,但老师要求严格,他便硬着头皮,耐住性子,一本一本地借,一本一本地查,把论文中引用的大量资料重新核对一遍,以免发生任何一点错误。
这篇毕业论文学术价值极高,引文准确无误,至今仍是印度学领域的权威著作。
有了这样的彻底性,季先生在写作的时候,掌握一条原则,绝不重复陈词滥调,没有新意不写。而且,年龄越大,地位越高,对读者的责任心越强。
建议 设立临清市季羡林教育基金会
俭朴是季羡林先生做人的本色,一身中山装、一双布鞋穿了多年都不换,居住的环境没有豪华的装修,没有高档的电器,只有堆积如山的图书。
季羡林先生多次讲:“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季羡林对家乡临清同样充满深情。他平生不求人,却为了临清舍利塔的维修,破例向胡乔木求情,由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对舍利塔进行了维修。他给家乡捐赠了《传世藏书》,建立了官庄小学教育基金。
赵紫云是临清市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副主任,主要负责季羡林先生纪念馆的日常工作和讲解接待任务。
她告诉记者,临清市在筹建季羡林先生资料馆时,曾征求季羡林先生意见,他却说“受之有愧,辞之不恭”。
资料馆建成后,他特意来到家乡,给资料馆赠送了由他主编的《传世藏书》一套,丰富了馆藏资料。
临清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衣述光表示,先生去世后,为寄托对先生的缅怀思念之情,临清修建了季羡林先生纪念馆、故居和憩园。
2010年清明节,临清隆重举行了季羡林先生骨灰安葬仪式和故居、纪念馆对外开放仪式。临清官庄的憩园和故居,成为后人凭吊和缅怀先生的重要场所。
纪念馆建筑面积3341平方米,现已成为临清市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馆以来共接待领导和各界群众近百万人次。
季老去世已经6年了,一代文化大师渐行渐远。“但先生对临清家乡的关爱历历如在眼前,先生的精神仍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井扬表示,作为家乡人,我们更应该将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
“要跟踪季学研究动态,收集季学文献资料,出版研究书刊。”井扬建议建立羡林书库,但凡先生主编之书籍、杂志、追思文章、音视频资料,要尽可能地收集齐全;并在季羡林先生纪念馆内设立研究中心。
另外,井扬还建议设立临清市季羡林教育基金会,并倡议建立羡林书院和季羡林图书馆。
责任编辑:张令可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