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聊城新闻

政策落地 六大措施确保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来源:大众网聊城   作者:王倩   2014-04-02 08:07:00

关键词:政策;环保;措施

记者从节能办获悉,聊城将切实加强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落实保障措施,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行业予以积极扶持,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

    大众网聊城4月2日讯(记者 王倩)记者从节能办获悉,聊城将切实加强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落实保障措施,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行业予以积极扶持,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

    落实优惠扶持政策 对鼓励发展的项目优先立项

认真落实国家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鼓励余热余压余能发电、背压热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和价格政策以及燃煤电厂脱硫、脱硝、电除尘电价政策,加大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实施力度。用足用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按15%税率征收的创新支持政策,积极落实小型微利企业结构性减税政策。

对国家和省鼓励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要优先立项,优先保障土地。对符合国家标准、通过权威机构认定的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鼓励企业优先使用本地企业生产的节能环保产品设备以及提供的技术服务。积极争取国家、省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强化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战略新兴产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服务业发展、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研发等各种专项资金都要进一步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

    融资拓宽 骨干企业重点培育

建立完善节能环保产业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类金融、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拓展业务范围,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投入,广泛吸收各类社会资本参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尽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选择部分条件好、有发展前途的节能环保骨干企业,纳入上市后备资源库,实施重点培育,积极推动企业实现上市融资。支持节能环保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区域集优票据等筹集发展资金。支持鼓励企业采用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EPC(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先进经营模式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根据聊城市资源和产业特点,支持高唐县以泉林纸业、国能生物等企业为支撑建设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基地;支持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中通客车、山东碧水蓝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打造节能环保技术服务综合发展园区;支持茌平以信发集团为核心,信力达木业、方正铝业等企业为龙头逐步形成资源综合利用特色产业园区;支持阳谷县以祥光铜业为中心,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支持东昌府区凤凰工业园以华诚环保科技、华宝节能科技等企业为支撑,建设节能环保产品研发及生产等产业基地。

 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联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围绕节能环保产业,组织实施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水平和制造能力,做到研发一批,产业化一批。加快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具有较高研发能力的技术中心,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产权和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加强交流合作,支持引进先进的节能环保核心关键技术和设备。依托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培养节能环保科技创新、工程技术等高端人才。在市、县(市、区)两级科技计划和专项中,加大对节能环保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在科技研发资金使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上,对节能环保企业予以优先支持。

 制度创新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积极探索建立节能环保产业统计制度,研究确定统计指标体系,逐步完善统计方法,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制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评价标准,健全合同能源管理实施机制,规范合同能源管理市场。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节能自愿协议,完善扶持政策,扩大实施范围。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政策体系,研究制定排污权交易初始价格和交易价格政策。建立能源环境交易市场机制,完善能源环境交易机构,开展节能量交易和碳排放交易试点。支持清洁发展机制,积极组织申报碳减排交易项目。完善矿产资源补偿制度,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加强节能环保法制建设与督查

    加强节能环保法制建设,制订和完善节能环保产业法规政策体系的配套政策。严格节能环保执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打破行业垄断,打击低价竞争、恶性竞争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公平竞争、有序竞争,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标准体系建设,积极采用国内标准或先进国际标准规范产业发展,加强节能环保产品认证,制订产品评价体系。对尚没有国家、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节能环保产品,尽快研究制订企业标准。加快构建节能环保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管机制,确保产品质量。

 

 

 

 

初审编辑:张元亮
责任编辑:李鸿杰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