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饲养员虐待华南虎引关注已被辞
视频显示,20日5时19分,该红衣男子再次进入育幼室,抓...
-
石头剪刀布获胜法获麻省理工大
这项由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科学院组成的跨学科...
-
吴孟达立遗嘱曾遭医生吓过2次
据记者报道,现年六十几岁的吴孟达,早前因细菌感染引致...
新发现李士钊、吴云涛亲笔信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杨淑君 2015-01-23 14:10:00
东昌学院副教授范景华拿出三封珍贵书信。” 而和李士钊先生真正相识,是因为范景华在《文史知识》上发表的有关海源阁的文章。此后,由于李士钊先生在聊城的时间不长,而范景华也忙于工作,就再没机会见面。
东昌学院副教授范景华拿出三封珍贵书信。 本报记者 杨淑君 摄
本报记者 杨淑君
这两天新发现写给自己的三封珍贵书信——聊城文化名人李士钊两封、吴云涛一封,令长期致力于聊城历史文化研究的东昌学院副教授范景华兴奋不已。回想起与两位文化名人的交往,范景华仍感叹他们严谨治学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偶现李士钊、吴云涛亲笔信
“这两天,我整理一本笔记本,无意间发现里面藏着一封吴老的信。”22日,谈及自己的发现,范景华还激动不已。他长期致力于聊城历史文化研究,对两位先生的高尚品格和治学精神深为敬重。
22日上午,范景华拿出吴云涛先生写给他的信。信写于1986年7月12日,一则是为山东名胜楹联学会征稿;二则是向他询问海源阁杨氏大门上的对联。信中,吴云涛先生对他研究海源阁所做的工作深为赞许,并鼓励他为保存地方珍贵文史资料,继续整修汇集。
被他珍藏的,还有李士钊先生的两封亲笔信。也是因看到范景华发表的关于海源阁的文章。两封信均写于1989年3月,一封是看到范景华发表在《文史知识》上的关于海源阁的文章,李士钊先生发现两处感觉不太准确的地方,写信告诉范景华。信中,指出文章中提到的《嘉佑集》得来的经过。另外讲述了海源阁杨氏宅院在文革前被改建宿舍的经过,还指出封面中引用的海源阁老照片匾额不是原匾。
另外一封信,继续解释自己手中的《嘉佑集》是从汉奸省长姨太太手中流散出来,并指出如果没有这样流散出来,这些孤本恐怕永世不得外传,并提到泰安岱庙的镇庙三宝也是这样所得。并告诉范景华,如果想看这部书,可以借阅的地方。信中还显示出李士钊对范景华有关研究海源阁的文章非常关注,信中询问范景华还写过哪些这方面的文章,询问题目和发表处。
“两位老先生专为文史细节给我写信。”范景华说,李士钊先生将来龙去脉都为他讲述清楚,令他信服之余,更感佩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斯人已去,这些皆已成珍贵文物。”范景华说。
因研究聊城文史与二老结识
范景华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与李士钊先生见面,是因1985年到1986年间,著名红学家李希凡来聊城作报告。李士钊先生在台上,范景华在台下听报告。“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
而和李士钊先生真正相识,是因为范景华在《文史知识》上发表的有关海源阁的文章。1987年秋,李士钊陪同清代藏书名家杨以增后人杨清刚来聊城开会。李士钊先生专门通知他到聊城原新华广场见面。“李士钊先生心直口快,非常健谈。”范景华说,老先生个性张扬,很有脾气,也最厌恶剽窃别人文章。而对此,范景华深以为然,并将此作为自己一生治学的根本原则。
此后,由于李士钊先生在聊城的时间不长,而范景华也忙于工作,就再没机会见面。
“那个人真是个好人,忠厚老实。”与李士钊先生相比,范景华与吴云涛先生的交往更多一些。与吴云涛先生相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东昌府区称聊城县,他们同为县政协的文史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研究编辑聊城文史资料。“我们在一起开过五六次会。”
范景华说,与李士钊先生正好相反,吴云涛先生的性格温和内敛。他至今仍记得自己为买《史记》向吴云涛先生借钱的事儿。当时工资少,一套《史记》10元钱,范景华不舍得买,有一次他看到价格涨到19元了,感觉再不买又涨了,就赶紧买下。可是手头只有10元钱,就向吴云涛借了10元钱。吴云涛先生一生清贫,可买书却毫不吝惜,范景华为买书借钱,他也慷慨相借。“吴老师亲笔写信称赞我写的文章,对我是很大的鼓励。”
古城规划中拟建 李士钊纪念馆
李士钊、吴云涛两位老先生,是聊城的两位文化名人。李士钊一生波折。作为著名武训研究专家、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抗战期间他曾参加创办、编辑华北解放区《抗战日报》,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战争,聊城失陷后,赴后方参加黄埔军校,因积极鼓动抗战为学校所不容而离校。编著有《武训先生的传记》等。
1951年李士钊受《武训传》历史公案株连,他蒙冤三十多年。在被强制劳教中,他依然研究历史,文学,要求创作,宣扬武训精神。1972年,被遣返聊城老家。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文史、党史资料,尤其是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光岳楼等历史资料和文献。他还自费到北京请梁漱溟、郭沫若等名家为聊城文化古迹题写匾额、碑文和楹联百余幅,并无偿送给有关单位。
吴云涛是前菜市街人,曾为山东省文史馆馆员、还被《华北新闻》特聘为驻苏州记者,在聊城文化界颇有声誉。一生生活艰辛,却痴心追求地方史、民俗搜集及研究,热衷于保护文物古迹,被誉为“鲁西民俗专家”。用毕生精力留下数百万字、百余卷的手稿。
记者了解到,根据古城规划,将拟建李士钊故居(纪念馆)。范景华说,专门为吴云涛建纪念馆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他提议,在李士钊纪念馆内,设吴云涛展室,将他为聊城文化建设所作的贡献传播后世。
责任编辑:张元亮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