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年历》显示,今天(22日)12时48分,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从这一天起我国开始步入严寒季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
专家提醒,“进九”后,冷空气活动频繁,温度起伏较大,公众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头部和脚部,外出最好戴帽,睡前最好热水泡脚。
溯源:冬至到来意味阳气渐长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顾名思义,“冬至”即意味着冬天真正来临。“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冬至进九”,这句民谚形象的说明了冬至以后,天气的变化情况。中国古人则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冬至是先民在观察天时方面最早的一个发现。”高巍介绍,由于冬至白昼达到极短值、昼夜温差大,人们以此为依据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纵轴,进而确立春分秋分。并产生了很多与农事活动有关的谚语、诗词。
同时,高巍介绍,人们还把对天象、节气的认识上升到哲学层面,“古人认为,在冬至这天,阳气开始上升,阴阳关系的反应很突出,因此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如高巍所说,古代,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所以那时‘拜岁’和‘贺冬’没有太大区别”。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高巍表示。
仪式:周代已有祭祀活动 皇帝举行祭天典礼
或许正是因为冬至的重要性,古人将其视为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气。高巍介绍,过去尤其在宫廷之中,对冬至比较重视,从周代起即有祭祀活动。
最初,人们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汉书》中即有“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的记载。高巍介绍,汉代称冬至为冬节,在这一天要举行皇帝祭天的盛大典礼。
“当时,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高巍介绍道,放假也是为了便于准备祭天,“比如皇帝,在头天晚上还必须沐浴更衣,以示郑重”。
到了魏晋六朝,冬至愈加受到重视;宋朝以后,冬至则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至于明清,皇帝仍然会举行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民间也有应时应景的活动。
“当然,过去是农耕社会,对天时十分重视。冬至的种种习俗,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衣食充足。”高巍笑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