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聊城三中副校长许生勇:我和我的青海班

2025-10-21 11:25:0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侯晓

  大众网记者 侯晓 李家宁 聊城报道

  从接手首届青海班时的忐忑,到毕业典礼上师生相拥的泪光;从中秋晚会那句“三中永远是你们永远的家”,到如今新一届学子逐渐融入校园的笑脸。十年来,许生勇始终以“教育摆渡人”的身份,陪伴着这些跨越山海的青海孩子。

  在办公室抽屉里,他珍藏着每一届青海班学生的照片和手写信——那是青海学子用稚嫩笔迹写下的“许爸爸”。在这个金秋十月,大众网记者走进聊城三中,听副校长许生勇讲述一段段难以割舍的师生情。

  谈接手青海班的挑战——

  青海学生面临两大适应难题

  一个是思乡 一个是气候

  2015年8月,一群来自平均海拔3300米的青海刚察县的学子,跨越千山万水,抵达1700公里外的山东聊城。这些孩子生平第一次看到平原,有的第一次离开牛羊遍野的牧区,有的甚至还不会说汉语。迎接这群孩子的就是许生勇,聊城三中首届青海班班主任。

  当年,山东省四地市同时招收青海班,聊城是其中之一。由于是聊城三中的首届青海班,学校上下非常重视,考虑到许生勇多年的班主任任职经历,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学校决定委派许生勇作为首届青海班的班主任。

  根据当年招生政策,聊城三中共招收了40名青海学生,其中30名来自刚察,10名来自门源。对许生勇来说,“新鲜感”是足够了,除了能在教师生涯上增加一道丰富的履历外,他接班之初内心更多的是紧张和忐忑。

2015月12月,首届青海班的三名青海学生发高烧,教师轮流照顾。(聊城三中供图)

  果然,各种挑战接踵而至。起初,最大的难题倒不是学习,而是生活。从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辗转千里来到平原地区,难免出现水土不服,比如湿热的天气、蚊虫叮咬、饮食习惯等。

  “在聊城气温35℃,青海一般就20℃。蚊子咬了我们,顶多就是起个包,抹点风油精或花露水就可以了,但是有的青海皮肤会发生溃烂,严重的会发烧。”许生勇说。

  此外,青海学生由于长期在高海拔的低氧地区生活,突然进入高氧环境,容易出现疲倦、无力、嗜睡等现象,就是所谓的“醉氧”。很长一段时间内,青海学生都会犯困,有的甚至站着都可以入睡。

  由于当时学校条件不允许,为让学生保持干净卫生,许生勇按时分批带学生到健康北路的大众浴池洗澡,基本上接管了他们除了学习之外的所有的日常生活。过了大约半年,青海学生逐渐适应了聊城的气候。

  另外一个挑战,就是思乡。许生勇说,受成长环境的影响,青海学生大多未出过远门,习惯了长时间和父母一起生活,来到聊城后,他们只能依靠学校和个人,很容易想家。

  那么,如何缓解学生的思乡之情?

三中教师程小全带青海学生远足。(聊城三中供图)

老师邀请青海学生家中做客。(聊城三中供图)

  许生勇说,作为班主任,要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发现学生有异常情绪,就要及时介入,和学生谈心,有时候拍一拍他们的肩膀、一个鼓励的拥抱就很奏效。另外,学校会定期给青海学生安排一顿“家乡饭”,比如做一碗青海面片,让学生回忆下家的感觉;比如中秋节的时候,为学生办一场联欢晚会,所有的老师都陪伴他们。

师生共祝生日 (聊城三中供图)

黄凤老师陪伴青海学子过生日。(聊城三中供图)

  “平时,我们的老师还会把青海学生邀请到家中,吃个便饭,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交流学习。他们过生日的时候,买一块生日蛋糕,全班同学唱一首生日歌。”许生勇说,类似的生活小细节有很多,都可以缓解青海学生的思乡之情,就是让他们体会到,聊城三中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谈与青海学生的相处——

  全天候陪伴超过自家孩子

  被亲切地喊作“聊城老爸”

  从洗澡理发到辅导作业,从生日祝福到心理疏导,三年朝夕相伴的生活,是青海班的班主任填补了青海学生1700公里外父母缺席的空白。后知后觉中,聊城三中的青海班里开始出现一个特别的称呼——“聊城老爸”。

  2018年5月30号上午10点,这个时间点成为烙刻在许生勇脑海中不可磨灭的暖心时刻。当天是聊城三中首届青海班的毕业典礼,典礼结束后所有的学生齐声合唱一首《父亲》,让这位“聊城老爸”瞬时热泪盈眶。

  毕业后,许生勇陆续收到很多青海学生的书信和明信片,都被许生勇小心翼翼收藏,目前大部分陈列在聊城三中青海班展览馆里。

青海学生写给班主任的信(聊城三中供图)

  “老班,我很想你”“老爹,有时间来青海玩儿”“老爸,平时多注意身体”“我们把你当父亲,我们爱你。老许,你要好好的”……这些书信的笔迹工工整整,句句饱含对“聊城老爸”深深的爱。再次翻看,许生勇满眼的开心和对学生无尽的挂念。

青海学生写给班主任的信(聊城三中供图)

青海学生写给班主任的信(聊城三中供图)

  “聊城老爸”现在已经成为聊城三中的特殊符号,只要说起“聊城老爸”,就特指一届又一届的青海班的班主任。这份沉甸甸的感情,源于三中的老师对青海学生全天候的陪伴,相处时间甚至超越了对自己的子女。

  谈难忘的暖心瞬间——

  带过的青海学生考到三中

  “老班,我们来找您了!”

  自2015年开办首届青海班以来,聊城三中已累计招收11届439名青海学子,现毕业8届317人。如今,这些优秀毕业生奔赴在祖国广袤大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回顾十年来的点点滴滴,暖心时刻太多太多。

  除了2018年毕业典礼上一曲《父亲》,许生勇还回忆起一个感人瞬间。2019年,许生勇在刚察县民族寄宿制初级中学支教,因工作安排中途返回聊城。到了青海班招生的时候,他惊喜地发现,人群中有很多熟悉的面孔,原来是在青海带过的学生考到了聊城三中。

  “当时我在餐厅门口,学生看到我,眼里放光!像小鸟一样奔过来。老班,老班,我们来了!”许生勇手舞足蹈地回忆着当时的情形,“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双向奔赴,只有认可了你,认可聊城的文化,这些学生才会奔向你。”

  让许生勇欣慰的是,很多青海学生大学毕业后纷纷投身教育行业。更让他欣慰的是,学生们正遵循他的教导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不久前,一位名叫刘永之的学生发来一条信息,内容大致是这样的,“老班,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也当老师了。谢谢你曾经为我们做的一切,将来我也会像你教导我们一样,去好好对待别人家的子女。”

青海学生乌尔汗(右)在聊城学生刘俊泽家做客(聊城三中供图)

  类似这样的消息,在许生勇的手机里,不知还有多少。在许生勇看来,考得好成绩固然重要,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重要。

湖岸边的友情,结队学生李兴宇和柳智翔在青海湖畔(聊城三中供图)

结对学生夏文丽和刘亚钤在青海茶卡盐湖 (聊城三中供图)

“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说,要学会感恩,毕业以后只要来聊城,三中就是第一站。这里是我的母校,有我的同学和老师。我相信他们将来走向各个岗位,会把这种价值观延续下去。”

  每年的五一、十一假期,一波又一波的青海学生来到聊城三中,探访自己的母校、老师和同学,有的刚刚大学毕业,有的走上了工作岗位,还有的已成家立业。“在他们心里,聊城是他们成长的地方,聊城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谈援青收获——

  对个人成长很有意义

  “湟鱼精神”激励我们向上而生

  聊城三中的援青生涯始于2016年,截至目前,三中已派出三批三人次在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民族中学担任副校长,许生勇就是其中一员。采访当天,许生勇向大众网记者分享了他的援青经历和收获。

  在青海,许生勇主要负责管理类的工作。到了刚察后,许生勇发现当地学校存在这样的问题,在管理上缺乏制度和体系。结合三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许生勇先后建立了学生量化管理、班主任评价、学生成长记录等体系,瞬间让海北州刚察县民族中学的管理工作脱胎换骨。

  比如,在学生管理方面,不少学生的上课习惯不好,喜欢乱动。怎么办?许生勇制定了这样一项方案,每名学生上课前头顶一本书10分钟,这叫做稳定练习,以此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哪些学生喜欢乱动,能坚持多久,一目了然,根据反馈制定整改方案。同样,衣服摆放、书本摆放、个人卫生的保持等日常习惯,都纳入到这项考核中,这些坏习惯慢慢都不见了。”

  仅仅一年,许生勇所带班级便从年级垫底跃升至领先42分。这不仅让“精细化管理”在青海扎根,更赢得了所有人的信任。

援青教师许生勇和学生王喜林(聊城三中供图)

  有这样一个例子。学生王喜林家庭贫困,曾长期辍学,学习基础薄弱,既听不懂,也写不出,甚至连汉字都不认识,只会在纸上无助地画圈。为此,许生勇为王喜林量身定制帮扶计划。从回家路费、返校路费到购置生活物品、受伤检查费用,许生勇全部承担了下来。在学习上,许生勇坚持每日提问、监督,反复指导,课前叮嘱预习、课上提醒集中注意力、课下巩固落实。不到一年,王喜林不仅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还在一次语文考试中得了满分。

  “管理体系建设对学校发展非常重要,这意味着学校在管理过程中有了抓手,有了方向。直到现在,学校还在沿用这套体系。你去做了,别人还在用,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成功,这就是最好的帮扶。”许生勇说。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多年的援青经历,让许生勇本人收获了很多。帮扶别人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成长和激励。

  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稀有鱼类。每年春夏之际,成千上万的湟鱼会逆流而上,经过重重险滩,抵达上游产卵,它代表着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青海,很多学校都把湟鱼精神作为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的信念。

  “第一次听到湟鱼精神,给我的触动很大。正好我的名字里有个‘勇’字,回到聊城后,每当工作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到青海的湟鱼精神,激励我不畏艰难、向上而生。”许生勇说。

初审编辑:杜静

责任编辑:孙贵坤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