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田明栋
责任编辑:孙贵坤
大众网记者 乔思亚 杨潇潇 李家宁 聊城报道
冠县,位于山东省最西部,地处黄河故道,历史上曾是“西沙东碱,风沙弥漫”的贫瘠之地,虽“庄稼一年种几茬,十年九年被沙压”,但在代代冠县人民防风固沙的努力下,看似不利的沙质土壤,却成了孕育优质酥梨的天然温床。
梨业是冠县的传统优势产业,2024年全县梨树种植规模达5万亩,年产量达17万吨。在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冠县从未停止对优质梨品种的选育,“冠县酥梨”的诞生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之一。随着冠县酥梨逐渐上市并口碑载道,一批批种植户也迎来增收致富的“黄金时代”。
金秋十月,走进位于冠县清泉街道的“清泉梨乡”酥梨示范园,一颗颗饱满的酥梨,宛如一盏盏金色的灯笼,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望着眼前的丰收场景,冠县清泉街道东三里庄村网格支部书记张炳法露出欣慰的笑容,“真是抓住好机会了,种酥梨给老百姓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不是一点半点”。
2021年,冠县开始大力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要求村庄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彼时,山东农业大学陈学森教授团队在冠县历经十余年精心研究培育的山农酥梨也取得成功。在县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吴家村、三里韩村、东三里村三个村庄打破行政界限,实施“跨村联建”,盘活紧挨着的300余亩闲置土地,发展酥梨种植。
张炳法介绍,之前这里都是林地,基本上都荒废了,流转后前期按照每亩800元的价格给村民租金,并且梨树最终也归村民所有。同时,村集体还成立了酥梨合作社,面向村民公开招募种植户,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种植户”的联动机制,实现了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荒地变果园。
“这样一来,村民有了收入、种植户有了收入、合作社也有了收入,形成了三方共赢的好局面”,张炳法说道。和东三里庄村不同,三里韩村采取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自营模式来经营,“我们一共流转了42亩地,今年出果达5万多斤,能为村集体增加20多万元的收入。”三里韩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君说。
“我们这冠县酥梨,个大、核小、皮薄、肉白、酥脆、香甜、多汁、无渣……”跟着东三里庄村种植户任立忠的脚步,大众网记者来到冠县酥梨的种植园区内,任立忠随手摘下一颗酥梨,滔滔不绝地介绍起其优点,“只要吃过的都说好,有个东营的客户已经买了我5回了,吃完就买。”
承包了24亩酥梨的任立忠曾是一名工人,提及为什么要转行种酥梨,他朴实的话里带着诚恳:就是想多挣点钱。前些年任立忠就品尝过冠县酥梨,口感好且价格可观,恰逢村里招募种植户,奔着“肯定有市场前景,肯定能挣钱”的想法,他成为名副其实的种梨大户,而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
“之前打工每年收入4-5万,今年头一年挂果,除去成本还有6-7万,以后产量上来了,效益就更可观了”,任立忠说,虽然他是转行种植酥梨,但相关部门定期会针对酥梨种植、修剪、施肥、套袋等关键环节开展专题培训,为他们增加了底气和信心。
冠县清泉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周张博表示,清泉街道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探索“跨村联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抱团取暖”的发展路径,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是党建引领下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富民强村的生动实践,为平原地区林果产业发展和集体增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清泉模式”。
从种植最初的50亩发展到如今的1万余亩,冠县酥梨正以全新姿态迈向未来。正如张炳法所言,看到这一年的丰收后对未来变得更有信心了,冠县酥梨也将承载着梨农的共同心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初审编辑:田明栋
责任编辑:孙贵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