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田明栋
责任编辑:孙贵坤
大众网记者 彭静 聊城报道
8月13日,聊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黄沙作底 绿意为墨——聊城70年治沙史诗的世纪答卷”主题记者见面会。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调研员张景臣在发布会上介绍聊城市防沙治沙的历史过程。
张景臣介绍,聊城历史上,经历过6次黄河改道。黄河改道后,虽然避免了洪涝灾害的侵袭,但废弃的故道逐渐被漫漫黄沙吞噬,形成了西沙河、北沙河、东沙河三大较为严重沙化区域,沙化面积250万余亩。20世纪50年代,聊城市兴建了位山灌区,为黄河第二大灌区、山东最大灌区,但“引黄必引沙”,形成3.5万亩的引黄沉沙池区。沙化严重时,小麦、育苗小苗常被风沙卷起,粮食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甚至绝产。1949年冠县林木覆盖率不足5%,亩产仅200斤。
70年来,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全市250万亩沙化贫地现如今已成为林茂粮丰、瓜果飘香的沃土。据气象部门监测,目前聊城市区域性沙暴不再出现,大于8级的大风很少出现,灾害天气明显减少,小麦受干热风影响次数较上个世纪末减少90%以上、小麦倒伏减少80%以上,聊城市粮食单产、总产量连续22年稳产增产。莘县马西林场周边的小麦亩产从200斤跃升至1400斤。治沙期间,聊城市十几名党员群众因防沙治沙获全国、全省劳动模范称号;高唐县清平林场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称号,冠县被选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中国自然资源报头版头条以《沙地变林海 荒原成绿洲》为题刊发聊城市防沙治沙工作情况,向全国推广聊城市的经验做法,逐步构建形成了防沙治沙聊城模式。
张景臣介绍,在长期的治沙工作中,聊城市各地自主探索,实施科学治沙、科技兴林,涌现了一批既能治沙又能致富的经验做法。
黄河故道沙区“林果”种植。黄河故道风沙区昼夜温差大、土壤通透性好、光照足,非常适宜发展林果。聊城市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引导沙区群众种植大樱桃、鸭梨、苹果、油桃等林果,提高群众收入。靠木材加工致富的茌平菜屯镇,三分之二的土地为沙质土壤,通过固沙造林、营林,带动了板材加工业发展,现有板材加工企业1000余家,年产值达40多亿元,成为黄河以北最大的木材初加工基地。田马园村位于聊城西沙河中心地带,土壤沙化较重,通过造林治沙,发展林果业,全村发展早熟大樱桃4000亩,年产优质果品6500吨,产值60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4万元以上。
沉沙池区“生态治理+”。针对沉沙池区,聊城市发挥水利优势,采用“生态治理+”模式,走出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新路子。一是“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建成道路、桥梁、连渠等,改善交通,为发展创造条件。二是“生态治理+覆淤还耕”,平整泥沙成高地,覆盖原状土并配套水利设施还耕,既解决清淤弃土问题,又改善耕地、增加粮食产量。三是“生态治理+植树绿化”,建成高标准绿化带、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减轻扬尘扬沙,形成生态风貌。四是“生态治理+水利风景区”,推进水利枢纽工程与环境治理结合,建成水利风景区和生态景观廊道。五是“生态治理+产业发展”,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指导,在东阿县姜楼镇、刘集镇与高新区顾官屯镇交界处建设“位山黄河公园”,发展特色生态旅游,景区自2018年运营以来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
黄河淤背区“提质增效”。在黄河淤背区,聊城市创新融合生态屏障与经济发展,着重提升林木高质量高效益,让土地“活”起来,质效升上去。大力优化绿植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种苗、栽植、管护与抚育,全面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建设了1200余亩黄河生态林场,育有黄栌、栾树、美国红枫、黄金槐、榉树等多个树种,打造“一廊多彩”生态屏障带,防风固沙作用显著。推广嫁接技术,培育新品种提升附加值,2025年联合省林科院培育推广“华雄1号”无絮杨树新品种,该品种为雄株,无飞絮,具有速生、干直、抗病虫、抗风折等优良特性。
科学利用林下空间,推进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资规局积极引导林农发展林下经济,拓展林业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林农增收致富。目前,全市发展林下经济总面积8万余亩,形成了莘县林下食用菌种植区,高唐县、冠县林下中药材种植区,阳谷县、茌平区林下特色养殖区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莘县国有马西林场将林下空间租给莘林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林菌、林蝉、林禽、林畜等,打造了“沙地种树—林木加工—木屑养菌—基料还田养树”的绿色产业循环,达到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目的,并组织周边村民开展林下养殖,真正做到“盘活林间地,致富周边人”。阳谷县杏林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总结林下中华大蟾蜍的先进养殖技术,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在林地树行空间采用蝌蚪和幼蛙水陆集中精细化饲养与中成龄蛙陆地放养的方式,实现了“林-蛙-菜”的良性生态循环养殖模式,蟾酥、蟾衣均为良好的中药材,亩均效益达3万余元,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初审编辑:田明栋
责任编辑:孙贵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