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赵志鹏
责任编辑:朱学勇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赵志鹏 李连显 乔思亚 聊城报道
柳编技艺作为我国传统的手编技艺之一,已有200余年历史。早在清朝咸丰年间,魏氏柳编创始人魏用祥就开始了柳编制作。从最早的草编、柳编、藤编到现在铝丝、铜丝编织,从最初编织的生产生活用品到如今的工艺美术品,柳编技艺、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老手艺在新时代又焕发出“新生命”。
作为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魏氏柳编这门手艺已传到第六代传承人魏福庆手中。打小对柳编技艺耳濡目染的魏福庆,跟着父亲系统学习了十多年,在方寸之间,传承着魏氏柳编这项技艺。
“只用柳条编织有其局限性,因为柳条的硬度高,很多复杂的造型无法完成,随着受众欣赏水平的变化,魏氏柳编的发展变窄了。”从2012年开始,魏福庆推陈出新,开始对传统的柳编技艺进行创新,自主研发了铝丝、铜丝编织,逐渐创造出颇受大众接受、年轻人喜欢的手工艺品。
铝丝、铜丝柔软易弯,色彩丰富,粗细均匀,可塑性强,用铝丝和铜丝制作的手工艺品,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铝丝、铜丝编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最初的造型设计到编织走线都有一定的难度。”魏福庆说,造型简单的作品一般会有6、7个制作步骤,但如果创作像“花开富贵”“光岳楼”“龙舟”等大型的作品时,光制作步骤就有60多个工序,费时费力。
从日常摆件到飞禽走兽,从鲜花盆景到交通工具,魏福庆创作的题材越来越丰富,这门编织技艺也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在魏氏柳编传习所,一个高约40公分的电动机器人活灵活现,颇具机械、科技感。“这款铝丝编织机器人造型精美,是迎合市场、年轻人而创作的最新产品,机器人内部设置电动马达,背部插上电、打开手机蓝牙设备,即可让机器人按照动作设定动起来。”魏福庆介绍。
对于非遗传承人而言,如何破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题,他们一直在寻找“答案”。魏福庆似乎找到了“门道”,“产品创新和销售创新都要兼具,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把产品流通到市场上去,在有能力将产品变现的前提下,年轻人自然就愿意学,传承人才能将项目传承下去。”魏福庆说。
如今,魏氏铝丝柳编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远销国内外市场,全国各地前来学习技艺的人络绎不绝。魏福庆利用各大短视频直播平台进行柳编教学和推广,2021年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400多万元。“以非遗文化和教育相结合为切入点,计划开发一款教学类的非遗产品,将魏氏柳编的技法以图纸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一边动手体验,一边感受聊城的非遗文化。”
为参加2022年山东省文博会,魏福庆正在设计一款魏氏柳编造型树,将葫芦、鲁锦、剪纸、木雕等聊城的非遗产品融入到这棵编织树上。魏福庆说,接下来,他还将根据年轻人的品味喜好和社会大众的需求,做一些创新性的产品。
初审编辑:赵志鹏
责任编辑:朱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