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六旬老人热衷油画 用画笔演绎城市更迭
来源:聊城齐鲁网 作者:陈明杰 2015-07-28 15:30:00
在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人们通常习惯用相机记录下美丽的风景,将美好的记忆通过照片的形式保存下来。在聊城,有一位叫陈明杰的老人,他选择用油画的方式描绘身边的美景,并记录下了这座城市的世代变迁。
图为油画作者陈明杰
聊城齐鲁网7月28日讯(实习记者 高媛媛)在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人们通常习惯用相机记录下美丽的风景,将美好的记忆通过照片的形式保存下来。在聊城,有一位叫陈明杰的老人,他选择用油画的方式描绘身边的美景,并记录下了这座城市的世代变迁。
热衷绘画 剪不断的油画情结
1970年,陈明杰毕业于山东省戏曲学校舞台美术专业,他本是菏泽单县人,毕业之后因工作分配进入聊城京剧团工作,在这里,陈明杰的特长得到很好的发挥,因当时的时代特色,他的工作包括革命样板戏布景安排、巨幅墙画绘制等等。陈明杰从小就擅长美术,再加上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因此工作期间他的成绩非常突出。
然而,一年后,陈明杰因工作调动来到机械口,虽然工作内容不再是自己的专业,但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主动向领导申请可以绘画的机会。下图为1972年,陈明杰在一次政治性路线展览的活动中,正在进行毛主席画像的绘画工作。
1973年,陈明杰被调到聊城汽运公司(现交运集团),负责车站候车室窗口宣传工作。由于当时没有广告公司,陈明杰全部都是靠着手工完成宣传标语和街头绘画墙的工作,再加上那个年代美术专业出身的人并不多,所以当时汽车站墙壁上的壁画全部都是陈明杰绘制的。
由于自身对绘画的钟爱,陈明杰工作起来也是乐在其中。他说自己的内心有着一份油画情结,在闲暇之余,他总会穿梭在聊城的大街小巷,用画笔记录下他眼中的聊城。
70年代陈明杰绘制的东昌湖
偶然发现城市变化之美 20余年后重拾画笔
随着国家政策的改革,1988年,陈明杰转行进入了交运集团的经验管理工作。由于工作性质,陈明杰无缘再进行绘画。再加上当时他已为人夫,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陈明杰无奈放弃了绘画,将画笔尘封起来。
2011年,陈明杰退休后在一次与老同事聚会中,得知对方要报考老年大学学习书法,想的是在晚年可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同事的这一番决定让陈明杰感慨良多,而他想重拾画笔的心也开始蠢蠢欲动。
后来有一次,陈明杰抱着自己的小孙子去散步,竟猛然发现聊城的变化是如此之大,俨然有了江南水乡的味道。这一次,陈明杰绘画的愿望被强烈的激发出来。他回到家重新找出画笔,背起画板,开启了新一次的“油画之旅”。
再现油画版聊城 陈明杰演绎多彩晚年
陈明杰的绘画方式是实地写生,他每周都会寻找不同的绘画地点,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他画的内容也是不拘一格,盛开的荷花、繁闹的街市、冬日的皑皑白雪、小桥旁的流水人家,这些都被陈明杰用画笔描绘成一幅幅的油画,成为最珍贵的印记。
铃铛湖
陈明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写生,是今年6月在聊城铃铛湖附近,为了找到最好看的角度,他坐在了一片比人还要高的草丛里,一坐就是3个小时。当回到家以后,他的脖子身上全部都是过敏起的红疹。尽管遭受如此惨痛的代价,陈明杰仍然觉得有价值。他说画中的那间房子很快就要拆迁了,不久后这片景色将不复存在。这意味着他留住了最后的风景和永远的记忆。
2011年至今,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陈明杰已经创作完成150多幅油画作品。他坚持每周都出去写生一至三次。同时,为了让自己不断进步,他还经常搜索油画相关的网站,在老画家与新生画家中分别汲取精华,逐渐的提高自己的技艺,创作出更精彩的画作。
陈明杰说,聊城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对这个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如今,他要继续用画笔记录下这座城市,去完成年轻时未实现的“油画梦”。
现在,陈明杰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想举办一次个人画展。他想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将人们不曾发掘的聊城之美与世代变迁展现给大家。
责任编辑:李鸿杰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