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上午语文考试结束,从聊城三中考点出来的考生接送车上写有”更快、更高、更强,淡定就是致胜“的标语。大众网记者 王传胜 摄
大众网聊城6月7日讯(记者 王传胜)“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今年高考作文题目,依然采用了材料作文这一形式。聊城二中语文教师张金福说,考生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找到材料的核心角度才能得高分,偏离了材料的重心所在很难的高分。
张金福说,继2012年孙中山名言、2013年“咬文嚼字”、2014年“开窗看风景”之后,今年山东卷语文作文依然采用了材料作文这一形式。今年高考作文要求基本没有变化,与2012年完全相同——“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诗歌除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2013年、2014年作文要求表述多了一句“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从内涵上将,两种表述没有本质差别。
材料有简单的情节。简单情节体现在是否分辨“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孩子和父亲各有认识和行为选择。孩子要分辨并且行动了,父亲认为不必分辨,照顾好,等着摘吃即可。孩子和父亲之间构成了一对情节矛盾。
考生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找到材料的核心角度才能得高分。材料中,孩子有想法,即“分辨清楚”,孩子有行动,即“拆开”。但对结果,材料只说“扯断了”,没有说是否分辨清楚了。孩子有没有分辨清楚不是材料的重点。父亲的态度很宽容,认为孩子“好笑”,解释说“种”的目的并非为了“分辨”,而是为了“摘来吃”,“照顾它们长大”比“扯断分辨”更重要。孩子行为的思想前提是“分辨清”,父亲的解释的思想前提是“不必分辨清”,二者态度的起点是那句谚语的关键词“很难分辨”。所以,材料的核心角度是“分辨”,至于分辨带来的结果那就因事情、因认识角度而不同了。
这则材料有着较为广阔的生活联想空间和思想认识空间。生活中有很多相似的事情缠绕在一起很难分辨,分辨和不分辨都可能带来好坏两种结果。科学探索中往往“谬误貌似真理,真理貌似谬误”“表象与真理”,社会生活中“合理与不合理”“合情与合法”“私利与公义”,往往缠绕在一起难以分辨,分不分辨、怎么分辨、分辨结果,情况各异。所以,个人经历、社会现象、科学探索等等都可以找到契合点。至于考生是就“分辨”展开论述,是从分辨丝瓜藤、肉豆须延展开来描述个人生活经历,还是评析具体生活现象、社会生活、科学探索等,就因人而异了。
材料有整体的隐喻性,也就注定会有干扰性,进而分散考生的思考中心。很显然材料虽短但也包含很多小角度,如果考生仅仅抓住“保护孩子的兴趣最重要”“社会要像父亲一样保持宽容心”“世事繁复难以分辨清楚”等等去写,就偏离了材料的重心所在,很难得高分。
2015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子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的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诗歌除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