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大女神黄灿灿爆红 或即将为《
日前,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组将各大高校校花请去现...
-
中国最性感的白手起家女老板
胡敏珊(Christie ),香港香梦地集团(Charmonde Group)总...
-
住建部长的话不可信房价不降
谈及“国五条”调控下的房地产市场,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
临沂大学:发挥智力优势 服务区域发展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2013-09-25 08:14:00
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提出,以建设高素质劳动力富集地带为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努力实现劳动力资源向优质人力资源的有效转化,为西部加快隆起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提出,以建设高素质劳动力富集地带为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努力实现劳动力资源向优质人力资源的有效转化,为西部加快隆起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积极发展本科教育,建立人才需求与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形成理念先进、类别清晰、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明确提出进一步提高临沂大学等西部各城市学院办学水平。
近日,结合省规划要求,临沂大学到临沂5个县区挂职的5位处级干部也带着临沂大学党委的嘱托,走上了挂职岗位。这也是临沂大学继去年派出了10位处级干部到县区挂职后,又一次派出的人才队伍。这5人挂职期间,将以山东省提出的“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为指导,根据挂职县区发展实际情况,积极寻找县域经济文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需求点,充分利用自己专业特长和临沂大学资源优势,主动与县区联合攻关,切实解决制约县区发展的瓶颈与难点。据悉,临沂大学自2010年11月由临沂师范学院更名以来,进一步密切同沂蒙老区的血肉联系,扎根老区,服务社会,以推动临沂经济文化发展为使命,不断强化提升自身内涵建设,强化为社会服务的本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人才助力老区发展
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将人力资源作为五大支撑之一,提出选准着力点,把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在临沂市推进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实施规划中提出,围绕建设高素质劳动力富集地带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市战略,支持临沂大学等提高办学水平,建立人才需求与学科专业调整机制。
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是关键。作为临沂唯一一所本科高校,临沂大学立足老区是一座商贸城、物流城、文化城发展现状,努力培养与临沂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创造性构建了“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道德品质塑造、国际视野拓展、应用技能培养三方面有机结合,为老区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量急需人才。
2011年6月29日,临沂大学党委出台了“三三三六”红色育人工程:“三进”是指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三下”就是下基地、下农村、下工厂;“三研”就是指研编红色教材、研究红色课题、研发红色产品;“六个一”是指每年开展一场军训、一场红色运动会、一场红色演讲比赛、一场爱国主义歌曲大家唱、一次红色文化论坛、一次红色评优树先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将沂蒙精神内涵融入大学生心中,强化大学生道德品质建设,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2011年10月28日,学校党委出台了国际视野培育工程,强化培养学生“三种知识、一种能力”,即让学生通晓国际基本规则,掌握世界文明成果,了解世界发展最新趋势,具备国际交流能力,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目前,临沂大学与国外63所高校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开展合作专业36个,建立合作学院18个,派出学生1830人,引进留学生610人。良好的国际氛围拓展了大学生视野,增进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加快了大家对国际新事物的了解,提升了专业素养。
“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收到了显著效果:临沂大学更名以来,先后有400多名学生,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奖;有1800多人次学生在全省性大赛中获奖。其中体育学院木球队,获得全国锦标赛冠军后,代表中国参加了在马来西亚举办的世界杯,获得第4名的好成绩;啦啦操队代表中国参加了在美国奥兰多举行的世界锦标赛,获得第七名的优异成绩;在山东省第五届音乐舞蹈师生基本功比赛中,学校师生获奖32项,与山师大、曲师大并列获得团体一等奖。每年,有2000多名毕业生在临沂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扎根”,临沂大学毕业生以专业素质过硬、思维开阔活跃、务实踏实进取而备受用人单位欢迎。据统计,近三年来,用人单位对临沂大学毕业生满意度达到了95%。
文化引领老区创新
沂蒙历史文化光辉灿烂,沂蒙红色文化感天动地。当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工作渐有成效的时候,临沂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工作也为老区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荣获了山东省首届“文化创新奖”。
建设文化场馆弘扬沂蒙精神。以“沂蒙精神”为核心内容,临沂大学建设了“红色馆”,并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建设了全国高校首家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和红色资料收藏中心;建设了继书圣王羲之故居之后的又三个名人馆:王汝涛文史馆、王小古艺术馆和张寿民艺术馆。这五大文化场馆不但成为学校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成为展示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的重要平台。
打造文艺精品传承沂蒙精神。以大学生民族管弦乐团为主体,临沂大学编排了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畅想》,成为全国高校高雅艺术进校园指定项目;以音乐学院师生为主体,编排了大型红色舞蹈《沂蒙印象》,获泰山文艺奖第一名,并作为“全国第十届艺术节”30部优秀展演剧目,在济南进行了展演,这也是全省仅有的两所高校的演出项目之一;以传媒学院学生为主体,自创了大型情景剧《沂蒙情深》。这三部文艺精品共同构成了“沂蒙红色乐舞剧三部曲”,也成为临沂大学“一举四得”的文化项目:不但深化了学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也是学校振兴社科的重要举措,而且还为学生打造了专业实践实训平台,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
实施文化研究凝练沂蒙文化。临沂大学组织编写了《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教材,深入开展了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拍摄了大型系列专题片《红色沂蒙365》,不断挖掘沂蒙文化的厚重内涵。2013年4月,由光明日报社、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社科联等主办,临沂大学承办的全省2013年两大社科论坛之一——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研讨会在临沂大学成功举行,7位省部级领导,30多位厅局级领导,260多位全国专家学者出席大会进行研讨。每年与光明日报社共同举办红色文化论坛,已经成为临沂大学的传统。
组织文化活动推广沂蒙文化。2012年5月,由临沂大学发起的全国大学生传统运动会隆重举行,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48所参赛高校,和17所观摩高校参加了本次盛会。借此次运动会,临沂大学成功把富含沂蒙文化内涵特色、体育与德育有效结合的红色运动项目推向全国。
科技服务老区需求
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提出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以适应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需要为导向,科学调整优化人才结构,鼓励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打造特色产业人才培育基地。
在临沂市实施西部经济隆起带规划建设动员大会上,临沂市市长陈先运强调,依托临沂大学和有条件的职业学院,先期培训1000名急需的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人才;舍得拿出重金,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流人才,为国际商贸名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与时代同行,为沂蒙助力。为紧密结合老区社会发展,临沂大学优化调整了学科专业布局,新成立了物流、建筑、汽车、机械工程、资源环境等学院;针对临沂经济文化发展,增设了3D影视学院、孙子兵法学院和高尔夫学院,并成立了沂蒙文化研究院、现代物流研究院等9个研究机构,切实承担起促进沂蒙老区发展的“发动机”与“智力库”的作用。
2011年5月7日,临沂市40多位知名企业家,来学校深入探讨深度合作的产学研之路,正是这次会议,进一步推开了临沂大学融入社会、服务地方的大门。2011年6月10日,学校举行重点校地合作项目集体剪彩。临沂市“一个中心,八个组团”共50多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与临沂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全国书法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山东省红色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山东沂蒙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山东羲之书法研究中心全面揭牌;与三区三县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年来,临沂大学先后与东忠集团、东方财富网、甲骨文公司、兰陵集团、天元集团等3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学校现有13个校企合作专业,是全省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最多的学校。
为贯彻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计划,临沂大学与临沂市共同打造了“协同创新中心”。区域经济创新园区建设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运行,发挥了协同创新载体、企业孵化基地、成果转化中心、招商引资平台的积极作用,成功申请2项世界PCT专利和1项国家发明专利。文化传承协同创新园区下设“一社四院”,分别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临沂大学分社,临沂大学演艺创意研发院、工艺美术研发院、雕塑艺术研发院、影视创意研发院,从多方面进行文化研究与产业开发。
与此同时,临沂大学还出台了《服务沂蒙行动计划》,每年组织2次教学管理骨干进行县域经济观摩。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选派15名处级干部到县区挂职,寻找社会服务的结合点。临沂大学还分批把21个教授博士团队送到基层,攻克县域经济难题。据统计,两年来,学校同813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建设产学研实习基地36个,签署合作协议115项,达成成果转化项目67项,横向课题经费达到1700多万元。
责任编辑:李鸿杰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