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下水道应成为“看不见的繁华”

来源:新华网   作者:   2013-07-24 07:30:00

关键词:焚烧灰 看不见的繁华 好望角 排水能力 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每日电讯》7月23日在“好望角”国际评论栏目发表丁宜撰写的文章《下水道应成为“看不见的繁华”》,文章如下:  近两个月内,国内至少12座城市被淹,各地城区“看海”的新闻不断。高楼大厦与下水道,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繁华,是引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双驾马车。

  新华网北京7月23日电 《新华每日电讯》7月23日在“好望角”国际评论栏目发表丁宜撰写的文章《下水道应成为“看不见的繁华”》,文章如下:

  近两个月内,国内至少12座城市被淹,各地城区“看海”的新闻不断。日前,来自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消息说,我国力争用1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城市排水防涝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国外一些“他山之石”,可资借鉴。

  今日之日本,堪称下水道文明建设的楷模。然而,上世纪中后期,日本不少城市只顾埋头发展经济,而忽视了城市下水道建设。大部分下水道年久失修,有的甚至建于明治时代,排水能力显然跟不上暴雨的最大承载力。这就致使一些城市一到雨季便水漫金山,地铁站变水帘洞。痛定思痛,当地人开始了系统的治水工程。

  与国内一些城市相似,横滨当年在其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硬化地面不断增多,致使土地对雨水的调蓄功能不断减弱。于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出资在地下建钢筋混凝土群柱结构的调蓄池。池顶多为绿地、停车场或球场,用以存储暴雨期间超过设计排放能力的峰值雨水,雨停后再将调蓄池内的积水慢慢排出。

  这种与运动场、绿化结合建雨水调蓄设施的做法,不仅无需对现有管道大动干戈,而且有效实现了排、蓄结合,让超过排水能力的雨水尽可能积在人工可控的地方,从而减少道路积水。

  在大阪,当地政府也没有对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改造,而是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排水设施。人们在下水道里的沉淀池内安装倾斜板,让污水和雨水更快速地沉淀。设计下水道时特意保有一定倾斜度,以加速水的流动。

  我在上海世博会的大阪案例馆看到,其入口处如同一个宽阔的隧道,两侧的电子屏幕上呈现大片樱花树。很难想象,这竟是大阪人对下水道的未来畅想。不再污水横流,不再肮脏不堪,而是花团锦簇、绿色环保。

  在日本的下水道建设中,这种绿色可循环理念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但污染物零排放,而且把下水道内存留的污泥变废为宝,有效利用焚烧污泥中产生的沼气用以发电,将污泥制成有机肥,把焚烧灰和泥沙用作建材,利用下水道的多余空间铺设光缆。

  看日本人治理下水道,感慨油然而生。如今,中国的大都市堪比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但表面的光鲜之下,其“地下文明”是否也能跟上?高楼大厦与下水道,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繁华,是引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双驾马车。

    【原标题:下水道应成为“看不见的繁华”】

初审编辑:张元亮
责任编辑:李鸿杰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