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最性感的白手起家女老板
胡敏珊(Christie ),香港香梦地集团(Charmonde Group)总...
-
住建部长的话不可信房价不降
谈及“国五条”调控下的房地产市场,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
-
邹市明职业拳坛首秀八方热评
6日,奥运拳击冠军邹市明在澳门完成了他跨入职业拳坛的...
大学最后一课不是校长的“独角戏”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胡波 2013-07-23 08:38:00
自从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的毕业致辞呈现“网络化”色彩以来,大学的“最后一课”正走进公众的视野,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毕业致辞走红的背后,“大学校长”无疑成了舆论聚焦的中心,因为他们往往是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者。
自从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的毕业致辞呈现“网络化”色彩以来,大学的“最后一课”正走进公众的视野,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在媒体的争相报道、微博大量散播之下,各种风格的毕业致辞总会被贴上各类标签——浅薄、娱乐、良知、内涵、沉重、严肃……似乎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对毕业致辞的一个期望和标准。
毕业致辞走红的背后,“大学校长”无疑成了舆论聚焦的中心,因为他们往往是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者。这与国外的毕业典礼有所不同。在国外的大学,校长的演讲通常并非焦点,各学校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嘉宾,往往更容易引人注意。
在一篇题为《那些振奋人心的毕业致辞究竟保质期有多久》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美国60多年来大学毕业致辞发生的变化。60多年前,时任美国国务卿的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致辞,当时的他并未感到有必要去迎合那些年轻的听众,而是高屋建瓴地呼吁美国人民去拯救战后满目疮痍的欧洲大陆。如今,在毕业典礼上“布道”的名人们,已不再局限于资深政治家、法官以及宗教领袖,越来越呈现出了多样化,作家、商界领袖、运动员、电视名人、演艺界人士以及科学家,都成了毕业致辞者。
当然,随着演讲嘉宾队伍人员组成的变化,演讲的内容和风格,也更加丰富多元,演讲者往往都会讲述个人的心路历程和奋斗史。可以说,美国这60多年来毕业演讲致辞发生的变化,昭示的正是时代的变迁和思想的解放。
其实,站在学生角度来看,毕业致辞不正应该如此吗?一方面,从校园走向社会,大学生由学生的角色向劳动者的角色转变,理应和不同的职业人士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时代,大学受到社会的影响更深,也更应具有包容性和平等性,应该接受更多校园之外的不同观点和意见。
王可在《哈佛的“最后一课”》一文中说(《中国青年报》7月19日),通常哈佛每年会有两个演讲:一是毕业纪念日(Class Day)演讲,一是毕业典礼演讲,前者演讲嘉宾由大四学生委员会物色,后者由哈佛校友会敲定演讲人选。在这两种演讲嘉宾的选择过程中,校方行政管理人员都作不了主,谁来演讲还得看学生、校友的意愿,得体现出他们的兴趣与价值取向。
也许,国内和国外大学的“最后一课”差别就在这里。国内的大学毕业演讲,恐怕更多是行政人员来安排,对于谁来发表演讲,学生们恐怕没有权利决定。毕业致辞不应该是大学校长的“独角戏”,也不应成为名人表达自我、兜售心灵鸡汤的专用平台,它还可以吸收更多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讲述自己的冷暖人生,如同2011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请宿管员吴阿姨发言一样。“以学生为中心”这句话应该在大学的“最后一课”上充分地体现出来,适当地让学生们参与,最终决定谁来演讲,这样的效果岂不是更好?
【原标题:大学最后一课不是校长的“独角戏”】
责任编辑:李鸿杰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