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重庆市户改至今已近三年 调查发现仍面临不少隐忧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   2013-05-06 07:22:00

  重庆市于2010年7月在全国率先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时至今日已近三年,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如何进一步冲破深层体制瓶颈,实现彻底“融冰”,对于各地均具有标本意义。

  360万农民工“进城”背后呼唤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和完善,否则急忙让农民进城只会产生更多的“双失”农民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期待“融冰”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破冰”。至今已近三年,成效如何,尚面临哪些掣肘和瓶颈,均可以作为标本加以研究和剖析。

  近日,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启动后转户进城的第一个领到城镇户口簿的农民、年近五旬的原合川区龙市镇龙头村人陈刚兴奋地告诉记者,近三年来,自己和家人在城里尝到了甜头。不过调查发现,目前户改在推进中仍面临不少隐忧。

  进城要穿“五件衣”

  重庆市于2010年7月12日召开了市政府第75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意见》、《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配套方案》。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次日也开始了户籍改革的试验。四川省社科院社会所所长胡光伟曾表示,中国延续60年的户籍制度,可能在成渝两地率先破局。

  解读重庆市政府出台的文件,重庆户改除解决进城务工农民问题,及区县、近郊农民城镇化外,还将解决重庆城市用地困境。官方表态,力争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从改革之前的28%上升至60%到70%,从而彻底扭转重庆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局面。

  市长黄奇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规划,重庆市户籍改革分两个阶段推进。一是分阶段推进,从2010年8月到2011年底,用一年多时间集中解决具有本市农村户籍的300多万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工及新生代和户籍遗留问题;2012年进入常态化。二是分群体实施,把存量的300多万人,分成两大类(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各类历史遗留问题)七个类型,明确各类对象转户条件和程序。到2020年实现1000万农村人群转户目标。通过户籍改革,今后几年,重庆社会基础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城市人口增加建设用地等至少需新增2000多平方公里土地。

  但对于1000万农村人群转户目标来说,人们感兴趣的还有——黄奇帆市长的“衣服”比喻。黄市长将城市待遇总结为“五件衣服”——“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重庆户籍改革从大势上简言之就是给1000万农民穿上这“五件衣服”,脱掉原来的“三件衣服”——“宅基地、林权、承包地”。

  但黄奇帆特别强调,穿上“五件衣服”,脱不脱原有“三件衣服”完全自愿,愿脱可把它转让,没有以“三件衣服”脱掉的前提换取“五件衣服”。

  顶层设计保360万人“进城”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重庆市统筹改革办副主任徐强告诉记者,实施农民工户改以来,重庆市已有360多万人转户进城。从目前情况看,重庆市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转户数据结构良好,符合改革方向。

  重庆市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重庆主要抓了五个顶层设计。

  ——以在城镇有稳定就业为转户前提。遵循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严把进城入口关,主要转户对象界定为常年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转入主城必须务工经商5年以上,转入区县城须务工经商3年以上。

  ——转户后城市保障一步到位。农民工转户进城即享有城市居民平等权利,就业、社保、医疗、教育、住房“五件衣服”一步到位,同等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

  ——充分考虑城市承载能力。按照宽严有度、分级承接原则,适度放宽主城、进一步放开区县城、全面放开中心镇落户条件,推动形成30%到主城、30%到区县城、40%到乡镇的合理梯次分布,避免转户人员过分集中在主城。同时,配套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合理分担改革成本。4000亿元改革成本大体由企业、政府、社会三方各承担三分之一。同时,大部分改革成本是15年至20年长周期逐步到位,不需一次性支付,这样成本可以消化。

  ——转户后农村权益自主处置。农民在农村的财产权主要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这是法律赋予的合法财产权利,转户后如何处置,完全尊重农民意愿。政府在制度设计上提供保留、流转、退出等多种选择方式。这样农民就安心了,到城里后与城里居民同等待遇,农民财产权得到保护。在这个财产权流转过程中,又会使要素集聚,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张元亮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