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济南7月25日讯(记者 满德利 通讯员 苏鹏 摄影 赵金怀)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月23日晚,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和山东青年艺术团精心打造的凸显山东特色、齐鲁文化的抗战题材舞剧《风筝》在山东剧院正式公演。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观看演出。
《风筝》是一部以“反对战争,祈愿和平”为主题的抗战题材舞剧,是充分利用山东元素精心打造的一台集中展示山东抗战历史贡献和山东抗日军民为救亡图存、民族大义而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的爱国奉献精神的凸显山东特色、齐鲁文化的原创舞剧,同时也是我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作品。
剧作中的故事发生地在上世纪30年代的山东潍县杨家埠,以一对中日青年的情感发展为线索,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为背景,通过“大集”“踏青”“拜师”“贺喜”等群舞场面充分展现了浓郁的潍县民俗风情。作品没有直接描绘战争的残酷情节,没有双方军人交战的场面,而是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对中日青年美好的爱情,通过普通人物关系和情感的变化,巧妙地展现了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灾难。当美好的爱情被战争毁灭,战争的罪恶得到了最直接的揭示,“反对战争,祈愿和平”的主题得到了最震撼的呈现。剧中最重要的道具“比翼燕”——潍坊风筝中最经典的传统形象之一贯穿始终。它赋予本剧最重要的象征意义:它在战火中坠落,在和平的阳光下高扬云天,对舞剧主题的呈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该剧以山东三大秧歌元素为基础舞蹈语汇,这在国内的舞剧创作中尚属首例。该剧音乐选用山东秧歌、潍坊民歌等音乐素材创作,由国际首席爱乐乐团演奏、录制,作曲家将音乐的民族性与国际性有机融合,在表现舞剧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及性格、刻画人物情感、强化矛盾冲突上发挥的重大的作用。
多年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注重发挥团属院校的政治优势,致力于培养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结合教学科研开展艺术创作。先后创作了《沂蒙沂蒙》《风雨担架》等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弘扬主旋律的红色舞蹈作品,获得广泛的赞誉和好评。该校舞蹈专业在全国和省级舞蹈专业比赛中获奖120多项,其中有中国舞蹈“荷花奖”表演金奖、“桃李杯”和全国大学生舞蹈比赛为标志的国家级一等奖6项,有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泰山文艺奖”为代表的省级一等奖58项,实现了我省舞蹈界在全国舞蹈专业比赛“荷花奖”和“桃李杯”两个奖项上零的突破,多次受到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团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表彰。2012年,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建立“应用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庆60周年时,曾作为全国地方院校和山东省舞蹈界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演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显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