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教育推荐

“作弊传统”破坏民众幸福生活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张小石   2015-04-17 10:39:00

关键词:作弊工具 人品 幸福生活 帽子 思想层面

在一个公平的环境里,却总有人心怀鬼胎想用作弊,来谋求不公平的考试结果。4月12日,市人事考试中心集中展示了一批千奇百怪的作弊道具……  考试作弊也算一种“老传统”了。在考官无法掌握一个陌生人的思想品格时,也唯有通过严密监管和相关法律规章,来尽力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了。

  在一个公平的环境里,却总有人心怀鬼胎想用作弊,来谋求不公平的考试结果。4月12日,市人事考试中心集中展示了一批千奇百怪的作弊道具……

  考试作弊也算一种“老传统”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它的手段翻新常常令人惊奇。本报今天揭露的众多情形,值得警惕。尤其因为它出现在具有重要意义的考试中,涉及国家事业单位用人,也就涉及了一般民众的幸福生活,所以,如果要给这种作弊戴个“帽子”,我们也许可以说它是在对民众的幸福生活作弊。

  国家与民众肯定不需要这样的“人才”,原因很简单,他“人品”不行。即便他真的才华横溢,那么在这样的人品背景下,他的才华就很容易被扭曲、歪用——他既然敢冒着风险在监管严格的考场作弊,就更可能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作弊。那么,这样的人一旦进入国家事业单位,甚至有可能比不上那些表现平庸的人,因为他的才华加上他的人品,可能会使他进入另一种“不平庸”的状况。

  其实,一切社会考试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难以衡量一个人的本质。这真是个麻烦事。本报记者特别申述了一句话:“作弊情节轻的,一般取消考生该次考试资格,或者禁考两到三年。情节特别严重,构成犯罪的,有关主管机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应该说很严厉。但即便如此严厉,仍然没能阻止一些心怀侥幸的人。可见这种“作弊传统”是多么的根深蒂固。所以关于考试作弊的话题,根本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思想层面”。当一个人思想上认为作弊有“好处”的时候,就无人能阻挡其蠢蠢欲动。再加上现代技术的发展,更加强了他的侥幸心理。

  在考官无法掌握一个陌生人的思想品格时,也唯有通过严密监管和相关法律规章,来尽力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了。这次没收的各类作弊工具,让人们在揪心的同时,也松了一口气。其实我们并不希望看见这样的“胜利场景”,因为它对应的是“难堪”。它不但没有成就我们对今后考试公平与公正的期待,反倒加深了我们的警惕性和怀疑心。这将造就一种恶性循环——每次重要考试,都会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抓作弊。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会对一切参加考试者,产生一种“有罪推定”。这是对人性的彻底否定。也就是说,我们是怀着一种阴暗心理,在追求考试的公平与公正。从根本上说,它与考试作弊者的阴暗心理是一样的。你看,“作弊传统”给我们造就了什么?它在否定应试者自身的同时,也否定了考场内外的一切。这个损失很大,因为它造就了一种氛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推而广之,它会从考场的小范围,流布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本报首席评论员 张小石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显彪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