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最性感的白手起家女老板
胡敏珊(Christie ),香港香梦地集团(Charmonde Group)总...
-
住建部长的话不可信房价不降
谈及“国五条”调控下的房地产市场,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
-
邹市明职业拳坛首秀八方热评
6日,奥运拳击冠军邹市明在澳门完成了他跨入职业拳坛的...
这里的校园没有“外乡人”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柴葳 2013-07-04 13:08:00
民营经济发达的泉州,外来务工人员占总人口的1/5,其子女九成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享受同等待遇——2002年,泉州规定,各级各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有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义务和责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插班,必须按照班级生源均衡编班。
原标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民营经济发达的泉州,外来务工人员占总人口的1/5,其子女九成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享受同等待遇——
这里的校园没有“外乡人”
■本报记者 柴葳
入冬的福建省泉州市气温依然很高,但11岁的谢南欣早已习惯了这些,她要去适应的倒是自己的新身份---泉州市晋江灵水中心小学大队长。“没想到老师和同学们把我这个从浙江来的外来学生选成了大队长!”曾当选泉州市“自强好少年”的谢南欣知道,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她的梦想依然能够发芽。
“义务教育阶段21.4万名学生中,有近20万名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整个福建省的1/3,97%在公办学校就读”,这是2007年有关泉州教育的统计数据。3.6万家民营企业、200多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催生了泉州市独特的教育发展模式与理念。近年来,泉州落实政府责任、保障经费投入、实施人文管理,用“新泉州人”的理念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打造没有“外乡人”的校园。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享同等待遇
“2000年前后,泉州市学龄儿童人数持续下降,当时学校在校生最少的时候只有270人,面临着被撤并的危险!”鲤城区朝晖小学校长黄自强说。不甘心学校就这么垮了,无奈之下,黄自强打起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主意”,学校把当时通行的650元借读费降到了不足200元。没想到,2003年,学校在校生规模竟突破了400人,其中四成是优惠政策吸引过来的。
黄自强和朝晖小学能够“搏”出来,泉州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大量民营企业在泉州落地生根,随之而来的是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求,一系列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优惠政策应运而生。泉州民间有种说法:有了“三证”,上学无阻。“三证”指的是父母或监护人暂住证、计生审核证、务工证,外来务工人员只要有这“三证”,其子女就享有与泉州本地适龄儿童一样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升入初中时可以与本地学生一起参加电脑派位或统筹就近入学,参加中考时也与本地考生享受同等待遇。
2002年,泉州规定,各级各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有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义务和责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插班,必须按照班级生源均衡编班。一些县市区的教育主管部门,还在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区域,公布了专门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公办学校。
朝晖小学就在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耀下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学校被指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定点学校,当年在校生规模突破800人,其中96%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是学生家长替我们宣传,老乡通知老乡!”黄自强说,2005年后,学校再没为生源发过愁,毕业一拨学生马上补充进更多的学生。“从2006年开始,因为学校容量不够,每年都有许多学生进不来。现在区里拿出250万元新建一座教学综合楼,到时候至少能多收400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从最初有‘三证’即可就近入学,到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门槛越来越低。”泉州市教育局局长郑文伟坦言,2000年前后,受当时地方财政、教育资源的局限,泉州也曾有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学校难找、收费较高的局面,并一度影响了泉州企业的用工环境。“过往的教训告诉我们要用‘新泉州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用平等的政策对待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
办好每所学校解外来务工人员后顾之忧
站在今年9月投入使用的崭新校舍前,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校长李成效兴奋不已。“为了解决开发区员工子女就学问题,政府投入了5000万元!”李成效说,别看学校只招收了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两个年级的新生,但94%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源涵盖了16个省份。
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何如此大力建学校?原来,10万人的开发区,有200多家企业入驻,外来务工人员占了很大比例,教育资源的匮乏让员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横亘在开发区发展面前的一道屏障。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事例仅仅是泉州教育的一个缩影。泉州民营企业创造的产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80%,占1/5人口的外来务工人员功不可没。“‘民工荒’现象让我们反思,要改善泉州务工环境、让外来务工人员进得来、留得住,教育能做些什么?”郑文伟认为,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无疑是一个解困之道。
于是,一个个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谋划的惠民政策被写入文件:为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要规划建设新的学校或扩大现有学校办学规模的,所需的建设用地和建设资金主要由当地政府协调落实;对承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所增加的师资,按省定的教师编制标准给予配足配齐,教师的工资待遇按当地教师标准由财政支出;对承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任务、保障学校工作正常运转所需的生均公用经费,实行与当地学生相同的标准,由当地财政部门于开学前拨付到学校……据统计,泉州市各级政府每年承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正常教育事业费就达到6亿至7亿元。
开发区东源公司车间主任刘洪彪从江西吉安来泉州8年,当初把孩子放在老家,不放心。“记得2006年的一天,老板跟我们说,大家可以安心工作了,开发区要建学校了,到时候让孩子来读书。现在孩子进了实验学校,9年都不用担心了!”
营造“平等融入”的文化氛围
晋江市陈埭镇江头小学六年级(3)班的文峥桢是个地道的重庆娃,入学后第一学期就当上了班长。在晋江做金属模板加工的父亲文茂中搞不懂: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当班长,老师是什么意思?
早在2006年秋季,泉州市教育局便以“平等、融入、成才”的思路加速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平等义务教育。泉州市政府督导室在教育“两基”跟踪和推进“双高‘普九’”工作中,也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作为一个重要项目进行督查跟踪。2008年年初,南方遭遇雨雪冰冻灾害,近100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及子女在泉州过年,教育部门专门办理的免费读书证、组织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冬令营,让那个寒冷的春节格外温暖。
晋江市教育局初幼教科科长蔡金禄这几年难得空闲,每年2/3的时间都在跑学校。“晋江外来人口就有73万。2007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市级财政每生投入2900元,十几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投入3亿多元!”据估算,仅陈埭镇,在未来3年内需增加外来务工人员5万人,将给当地小学带来约5000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今天的外来务工人员就是明天的晋江人,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综合素质等将直接影响着晋江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晋江市教育局局长庄应端说。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到泉州,要“管”起来。泉州市要求全市中小学,要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后的规范管理、人文管理,譬如建立与本地学生相同的义务教育登记卡和学籍卡等档案资料;要求学校和教师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实际学习情况,加强家校联系和个别辅导。
灵水中心小学2000年建成的教学楼原本足以容纳本地学生,为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2006年又追加1500万元用于校舍扩容。“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校是所有学生的家。”校长黄家弼笑着说。
《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5日第1版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