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田明栋
责任编辑:孙贵坤
大众网记者 田明栋 通讯员 陈升磊 聊城报道
“2024年,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我国GDP仍然增长5%达到134.9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这难道不能说明我们道路的正确性和制度的优越性么?”在聊城大学思政课堂上,教师及时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引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在聊城大学思政课堂上,一群身着民国时期学生装的青年人振臂高呼,群情激愤。这是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授,组织学生展演思政课程剧《破晓》时的一幕场景。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却是一个难题。我们抓牢课堂主渠道,通过创新课程设计,改革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涵,延长教育链条,在深透活上下功夫,切实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与说服力。”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子平说。
三级问题链:发挥逻辑的力量
“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不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吗……”三级问题链、七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驱动教学内容逐步展开,共同指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个结论。
学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团队探索的“三级问题链”教学模式,在精研教材基础上,系统设计包括一级问题、二级问题和三级问题在内的线上问题链式教学专题,以问题逻辑的形式构建链条清晰、逻辑严密的教学板块,便于学生课前循题预习,同时设计形成线下三级问题链教学专题,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线上线下在内容上无缝衔接、层层递进、抽丝剥茧,推动学生主动、深入领会“四个选择”“三个为什么”,进而坚定“四个自信”。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启发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的交界点。我们围绕教学专题,打乱教材内容的时间线性设计,通过三级问题链系列问题的设置,把分布在各章节的相关内容掰开揉碎、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循着问题主动去寻求答案,引入逻辑的力量强化答案的说服力,这样得出的结论会牢牢刻印在学生的头脑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陈士军说。
235思维进阶:引导主动地探求
“GDP增长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科技研发投入GDP占比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巨大消费市场……,总之,中国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课堂播放的视频论据充分,说理透彻,引人入胜。
学校课堂,经常是以同学们制作的20分钟左右的视频开篇,视频话题因其贴近现实生活而引发同学们深入探究的兴趣。观看视频后,同学们基于课前查阅的资料,分两组进行30分钟左右的主题讨论,旁征博引,相互辩难。课堂最后,由老师结合学生在学习平台上留下的疑问以及在小组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重点地进行50分钟新知识讲授,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
上述活泼、生动的课堂设计,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针对思政课课堂容易出现“隐性逃课、沉默课堂以及教学缺乏着力点”等问题,创新打造的集“思想性、趣味性、探求性、互动性”于一体的“235思维进阶”课堂教学法,即20分钟视频展示、30分钟主题研讨、50分钟新知讲授。新颖的课堂设计颇受同学们的欢迎,也让老师收获感满满,“同学们反映,虽然老师讲授知识的时间短了,但他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大了,思考深度有了,授课效果比‘满堂灌’好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教师刘琳琳说。
同城大课堂:激发情感的共鸣
“1933年,山东省委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失去与中央的联系。赵建民等革命前辈历经艰险曲折,在莘县徐庄一带与中共中央北方局取得联系,后山东省委得以重建。”在全体学生同上的“思政大课”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红霞动情地讲道。
聊城作为革命老区,当地拥有丰富的红色德育资源。学校依托省教育厅“同城大课堂”项目实施,组织思政课教师到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园、山东省委重建纪念馆、鲁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红色现场学习考察、集体备课,深入挖掘本地红色历史事件、英雄模范人物的思政教育内涵,并把这些红色教育资源引入思政课堂,组织全体学生同上“思政大课”,很好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优势,空间相近带来的情感亲近和教育便捷,可以让学生很容易走进历史的深处,了解历史的细节,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身边的党史中培育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纲要教研室主任董怀良说。同时,结合课堂的讲授,学校团学系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社会实践,到红色现场开设“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 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先辈足迹,用眼睛发现革命精神,用耳朵倾听历史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用情感激发奋进力量。
思政年历:深化理实的交融
3月5日,是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节日当天,在地理与环境学院思政课堂上,同学们起立合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整个教室洋溢着温暖人心的力量。2022级于兴涛同学在心愿卡上郑重写道:做一颗钉子,铸钉子精神。
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结合“思政年历”实施,集体设计的5分钟思政课教学环节。“讲雷锋故事、诵雷锋语录、唱雷锋歌曲、填学雷锋心愿卡”四个环节,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串讲为辅,既注重严肃认真的回顾与缅怀,又注重生动活泼的学习与践行,课堂热烈庄重,喜闻乐见。
“思政年历”是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举措。该年历依托全年36个具有教育意义的传统节日、红色纪念日以及彰显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节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团委、各学院协同联动,以“5分钟思政课+网络视频+主题实践”的形式,抓牢线下课堂主渠道,辅以线上拓展课程,延伸以相应主题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理论有了归宿,实践有了灵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现有效衔接。学生的反馈证明,通过这样线上下融合、课内外互补的‘大思政课’,学生是有真实触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华敏说。
上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学校一方面着力加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配足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发放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制定适应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的职称评聘分类评价政策,将教学业绩和教学效果作为职称竞聘的主要标准,职称评聘,教学优先,解决了教师潜心课堂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思政课建设的积极性,定期召开思政课建设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广有效的做法,同时组建大学生时政宣讲团,加强授课培训与指导,举办“萌新磨课”“以老带新观摩课”,组织宣讲团到各学院开展全覆盖时政宣讲,用“青言青语”说政策、摆事实、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加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点和思想实际,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把知识讲授、道理讲解与情感激发寓于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之中,讲活知识、讲透道理,激发情感、促发行动,知情意行一体贯穿,最终做到以道启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行成人。”学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齐如林说。
初审编辑:田明栋
责任编辑:孙贵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