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田明栋
责任编辑:孙贵坤
聊城,这颗镶嵌在黄河与大运河交汇处的“两河明珠”,承千年文脉之厚重,启文旅融合之新篇。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聊城城区,尤其是被誉为“中华水上古城”的核心区域,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富矿,更是新时代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生动课堂。着力发挥“古城+”本土化深度研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价值,是基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度思考与努力实践的时代命题。今天,我们带领学生走进中华水上古城,漫步古运河畔,探寻深巷古迹,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场“行走的课堂”,更是为了引导他们在“江北水城”厚重而丰盈的文化殿堂中,接受红色精神浸润,筑牢文化自信,培育家国情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文化根基:深度研学的时代意义与古城文化核心价值
本土化深度研学是引导中小学生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桥梁。大运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繁华的商贸印记、兴盛的文化生态、管理的智慧锦囊,在聊城古城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光岳楼的雄壮巍峨、山陕会馆的精致典雅、海源阁的翰墨书香,无一不是这条文化纽带上的璀璨明珠。
深度研学有助于学生系统性理解“江北水城”城市格局与文化的独特价值。聊城古城方正规整,城湖相依,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湖一体”的独特格局,这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建筑与规划教科书。与此同时,古城及周边区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从抗日铁血名将范筑先殉国处与纪念馆,到见证鲁西峥嵘革命岁月的聊城地委专署旧址,再到气壮山河的金方昌烈士故居,又及“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这些场所密集地分布于城区,构成了一个生命力鲜活的、可触可感的红色教育矩阵。学生通过实地走访,能够清晰地触摸到从古代文明到革命岁月,再到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深刻感受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传承,从而增强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认知。
乡土情怀始于对城市核心文化的认同。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所揭示的,中国传统社会的根基在乡土,而城市则是文明空间化高度结晶的产物,它涌动着群体记忆最醇厚的归属感。让学生首先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历史源流、文化标志与精神高地,是培养其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最直接、最踏实的起点。当我们带领学生漫步在古城墙上,俯瞰东昌湖的烟波浩渺;当他们驻足在山陕会馆的戏楼下,想象昔日的南商北贾群贤毕至;当他们凝望孔繁森纪念馆中的展陈,思考奉献精神的时代意义时,他们不仅在获取知识,更在搭建与这座城市最深层的情感链接。
二、实施路径:构建以“古城文化”为核心的多元研学体系
首先,精心设计主题线路,实现分层育人、古城探秘的育人目标。我们应聚焦古城及紧邻区域,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层层递进的研学路线。例如:
小学阶段:设计“走进水上古城·初识家乡瑰宝” 线路。以趣味性和直观体验为主,包括登光岳楼四方远眺感知城市方位与格局,从码头、湖畔乘船游览体验“水城”特色,参与东昌葫芦雕刻、剪纸、面塑、扎染、泥塑、木版年画、毛笔制作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简单体验活动,在游玩中播下热爱家乡的种子。
初中阶段:设计“运河商脉·古城春秋”和“红色记忆·英雄城市”等线路。引导学生系统探究大运河如何塑造了聊城的商业繁荣与建筑特色(如山陕会馆、运河码头),深入孔繁森纪念馆、范筑先纪念馆、金方昌故居等,通过史料研读、情景模拟,深入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高中阶段:设计“古城保护与城市文脉传承” 等探究性线路。围绕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等课题,引导学生对古城的建筑保护现状、旅游业态、文化传播进行社会调查与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可同步组织系列征文、摄影、书画、短视频制作比赛活动,让学生的研学成果得到可视化呈现与信息化推广。
其次,创新课程设计,融合多学科视野于古城场景。优质研学需要突破传统模式,以创新课程研发为核心,在古城内构建“可动手、能沉浸、有感悟”的实践场景。我们可以致力于开发打造四大核心主题课程:
1.“建筑与城市”:以光岳楼、古城墙、卫仓、传统民居等为载体,融合历史、数学(测量、几何)、物理(结构力学)知识,结合康乾“四登六顾”的史料记载,探究古代建筑智慧与城市防御体系。
2.“运河与商业”:以山陕会馆、运河古码头为课堂,融合历史、地理、经济学知识,解读大运河作为古代“经济大动脉”的功能,品悟晋商、秦商的历史底蕴与“以诚制胜”“勇毅开拓”的创业精神。
3.“红色与信仰”:以孔繁森纪念馆、范筑先纪念馆等为核心,融合历史、政治、语文,组织开展主题研讨、书画创作、征文比赛等文化活动,深度解读英雄人物的心路历程与价值追求。
4.“非遗与生活”:在东昌府区非遗传承基地或工作坊,开展深度实践,让学生学习并尝试亲手制作一件非遗作品,对接非遗代表性传承工匠艺人,聆听“家史”故事,组织访谈活动,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深化师资建设,构建专业化古城研学导师团队。研学导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研学活动的质量。要推进本土深度研学,我们应当充分整合聊城的教科、文旅资源,组建由学科教师、文史专家、资深导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组成的“聊城古城研学导师库”。借鉴先进地市经验,构建标准化的培训认证体系,编制具有聊城地方特色的研学教材或读本,课程内容需深度涵盖聊城古城历史、运河文化、红色故事及非遗知识,确保导师能提供专业、生动、深刻的讲解与指导。
三、安全基石:筑牢古城研学的保障防线
着力推进本土深度研学,可以避免长途舟车,对比异地研学旅行,本身就具备安全性相对较高的优势。但是我们还应进一步强化全流程安全管控,特别是针对古城内水域、古建筑等环境特点。必须建立“行前风险排查—过程动态督导—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标准化流程。推行“项目化责任清单制”,在古城景区配备充足的安防力量,制定涵盖水上安全、古建筑防火、人员走失、食品安全等在内的详尽风险预案,并开展常态化演练。
还需进一步厘清安全责任,清除“霸王条款”。学校与机构在选择合作方时,应优先选用规范合同文本,明确各方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学校更应加强师生安全教育与应急培训。应对参与研学活动的一线人员进行全面急救培训,特别是针对古城内外可能遇到的水域安全、拥挤踩踏等情况的预防与处理,提升其在特定环境下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品牌塑造:提升“江北水城·古城研学”品牌的文化影响力
要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着力打造“聊城古城研学”核心品牌,我们应持续深化对“两河文化”在城区体现的挖掘,将“中华水上古城”作为文旅与研学产业的主打品牌。系统梳理古城及周边的文化点位,辐射周边县市文旅、历史民俗单位,构建“一核(古城核心区)一带(运河风情带)多点多馆”的城区研学基地网络,形成主题突出、联系紧密的研学地图。
文化发展之关键,在坚守根脉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推动本土深度研学,还要积极构建传播矩阵,创新表达方式,可以通过短视频、VR/AR等技术,重现古城历史场景,制作“穿越古今游水城”、“解密光岳楼”等系列数字产品。整合专业力量,打造立体化传播矩阵,邀请文化学者系统梳理、解读古城资源的学术价值与传播价值,实现从“资源富集”到“价值输出”的跨越。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牵头擘画本土深度研学的发展蓝图,深化合作机制,凝聚育人合力。聊城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应发挥龙头作用,统筹古城内各类研学资源。各相关学校应主动加强与这类专业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标准化、精品化的古城研学课程与路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确保研学产品的专业性与教育性。
五、归雁回巢:培育城市情感与建设责任
本土化深度研学的长远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对家乡中心城市的自豪感与归属感,未来吸引他们反哺家乡,建设聊城。当我们带领学生深度解读家乡最核心、最辉煌的文化瑰宝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这座城市的认同与热爱。随着实践平台的进一步搭建,可以更有效地助力职业规划与人才回归。我们可与古城内的文创商店、博物馆、文旅公司合作,设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设计文创产品、参与文化活动策划、担任志愿讲解员的过程中,亲身感受聊城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从而在未来职业选择中,将回乡发展作为一个充满文化自豪感的优先选项。
研学旅行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课程设计的首要原则是政治性原则。我们要勇敢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责任,传承红色基因,激发使命担当。聊城城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宝贵财富。通过深入的研学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孔繁森、范筑先等英雄人物“为国为民”的崇高追求,自觉将这种精神传承与建设家乡的责任联系起来,树立为聊城的未来而奋斗的远大志向。
游目骋怀,走在古运河畔,看着学生们在光岳楼下测量绘图,在山陕会馆中分析商道,在孔繁森纪念馆凝神思考,我们会深深感受到:以古城为核心的本土深度研学,正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桥梁。我们当以古城文化为体,以运河文明为脉,以红色精神为魂,打造出一条条有深度、有温度、有力量的研学之路,让聊城的莘莘学子在“江北水城”最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成长为有根、有魂、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任重道远,这份基于深刻认知的文化自信与植根城市文明的家国情怀,将伴随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无论身在何处,心永远与这座独具特色的故乡之城同在——这既是教育的本真,也是我们这座“两河明珠”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希望所系。通过精心打造的“江北水城·古城研学”品牌,聊城不仅是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更是在向全国展示一种基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研学教育“聊城模式”。
初审编辑:田明栋
责任编辑:孙贵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