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令可
责任编辑:李春勇
长江基建是一家传统的工程施工企业,又和同行企业本质不同,它采用产业+数智的双驱动发展模式。其中,产业是建筑施工,是主营业务,数据则是正在打造中的中国第一个专属建筑工人的建筑工程智慧管理SAAS平台——华工宝。
2024年底,邵伟文创立广东长江基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基建”),他立志为中国建筑用工企业探索一种适应数智化时代的全新商业模式。
“势,不可违。数智化一定是中国建筑用工行业的发展方向,我想推动行业的发展。”掷地有声的一句话,促成了邵伟文人生道路上的又一个转折点。
邵伟文军警出身,刚进入不惑之年就转投建筑施工行业。从时间上看,他是“新兵蛋子”,但从阅历和见识看,他是资深专业人士。
邵伟文是茂名电白人,电白号称“中国建筑之乡”,邵父是改革开放后进入建筑工程行业的第一代拓荒者,兄长继承父亲衣钵,其家庭可称建筑工程世家。浸淫在这样的环境里,他早早对建筑行业萌发兴趣,还通过深邃洞察和实际了解,对数智化中国建筑用工市场构建起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
十几年前,中国建筑行业就有人呼吁进行数智化改造,但行业数智化进程差强人意,存在诸多弊端。一个普遍现象是,很多业者是纯科技型公司,研发人员不了解建筑行业,不能站在行业高度看待数智化趋势,在响应客户需求时发现问题不及时,理解问题不到位,解决问题不全面。
为了去除这些弊端,邵伟文把长江基建当成实践自己方法论的试验田,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他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长江基建施工团队出现的技术迭代、人员变化、文化升级等重要信息,通过内部渠道第一时间反馈给华工宝,研发团队和施工团队进一步沟通交流和共同现场走访,对华工宝进行产品升级,提升可用性后再去赋能传统产业,提升施工和管理效率。
说白了,长江基建施工团队是华工宝的种子用户,华工宝先服务好内部施工团队,才能更好地服务第三方。
“传统产业向华工宝输血的使命,华工宝再用数智化反哺前者,打造新质生产力。这意味着,长江基建的施工业务做好了,华工宝就一定发展得好,反之亦然,由此形成两个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相互促进。”邵伟文说。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推出华工宝,只是邵伟文的一个“小目标”,他更大的野望,是以华工宝为基点,去规范化中国建筑行业用工市场。
一直以来,行业内此起彼伏的欠薪行为招致各界声讨,邵伟文为此产生过一连串的思考:为什么建筑工人拿不到薪水?为什么合情合理的诉求会变成恶意?他给出的答案是,行业不规范。
只有解决了这个行业最大痛点,才能去除很多隐患。这即是邵伟文最为看重的社会价值。
在过往的处警经历中,邵伟文十分同情被欠薪建筑工人的遭遇。如果单纯为了赚钱,他可以选择其他赛道,但他偏偏是一个有情怀的理想创业者,为了信念,他把创业方向聚焦于改善建筑工人的工作处境。
之前,工人去施工的时候,不知道保护自己,不知道资料合规,华工宝要正本清源,梳理并建立起一整套合规流程,让工人从签合同的那一刻开始就被置于保护,华工宝还会及时提醒工人打卡、施工过程中拍照拍视频、统计工作量等细致工作。鉴于很多建筑工人文化水平不高,理解力有限,华工宝还具有易操作性,确保工人下载安装后就能上手。
长此以往,华工宝就能收集到大量工人的合规用工资料,再将这些信息发送给政府相关部门备案存档,当出现用工争议时,它们就是工人们维护自己利益的合法证据,避免采取过激手段,从而实实在在地解决行业痛点。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建筑行业数智化是必经之路,邵伟文不会因为患得患失就不参与其中,恰恰相反,长江基建和华工宝一定是推动中国建筑行业数智化进程中的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破除信息壁垒,用规范化实现行业和解
因为积极维护建筑工人的利益,有人担心华工宝会受到开发商或总包方的敌视而在市场遇冷。对此,邵伟文一点不担心,他认为华工宝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让信息对称、信息公开、信息透明,用规范化实现行业和解。
当前,中国建筑用工市场主要以业主、总承包、专业分包和工人四类,他们之间的任何一个信息壁垒不予以破除,势必会影响到其他三方的合作。只是,工人相对势单力孤,关于他们的争议更容易引发关注。然而,和工人出现各种矛盾并不为其他三方主体乐见。
经验显示,不少劳资纠纷就是因为信息壁垒造成。比如,在某施工项目中,有工人认为应该拿1000元,管理方认为只能给800元,200元的差距即是工人和管理方掌握用工信息不对称所造成,而华工宝就是要解决业务上下游中的各种信息不对称,尽可能减少争议。从这个角度看,华工宝不仅是建筑工人的福音,也有利于其他3大主体的日常管理工作。
这是一个双管齐下的行业规范过程,既可以是工人从下往上倒逼其他3方规范化,也可以是开发商把规范化的压力向下传导,最后4方主体同步合规,全部数据得到四方主体共同认可,没有了信息偏差,去除了矛盾隐患,皆大欢喜。
重构建筑行业文化,还建筑工人公正地位
环境使然,一个关乎中国建筑工人身份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邵伟文。
白领文员坐在现代化的写字楼里,拿着3500元-5000元之间,社会观感良好,建筑工人在脏乱差的开放区间搬砖抹灰,虽然不少人拿着1.5万-3万元的月薪,社会仍对其颇多鄙视。也正因为此,年轻人一般不轻易进入建筑行业,行业开始面临严重的老龄化。据统计,当前中国建筑工人的平均年龄在45-50岁区间,如果年轻人继续不肯进入,10年后中国“基建狂魔”的形象能否维持值得怀疑。
邵伟文认为,中国建筑工人遭遇鄙视的原因,在于社会对这个劳动群体的身份认同出了偏差。
一直以来,中国建筑工人长期戴着“农民工”的帽子,被视为弱势群体,但农民是农民,工人是工人,两种职业属性不能混为一谈,并且,建筑业是技术型工种,建筑工人理应和其他技术型工人享受同等社会地位,邵伟文有意去除“农民工”的称谓,让建筑工人回归技术工种,还他们以公正的社会地位。
基于此,邵伟文希望从文化角度重塑这个职业群体形象,通过工人培训、工种考试、安全培训和建立薪酬体系等手段,来提升社会对中国建筑行业的认可度,推动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据他介绍,长江基建准备推出日月薪酬制,哪怕自己先垫款,也要保证建筑工人劳动有所得的正当权益。
长江基建引领建筑行业薪酬革新,推动日月薪酬制开启工人权益保障新篇章
在中国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长江基建率先破冰传统用工模式,推出“日月薪酬制”创新体系,为8000万建筑工人点亮职业尊严之光。这一制度以“日薪保生活、月结稳人心”为核心,通过华工宝SAAS平台的数智技术结合,实现工资按日精准核算、按月足额发放,让工人告别“年关讨薪”的行业痛点。
邵伟文领衔的团队以数智化重构薪酬生态链:工人每日工时实时同步至华工宝平台,工资透明可视;企业通过AI风控模型预判现金流,确保薪资准时到账;政府监管部门可接入数据端口,建立行业信用评估体系,薪酬催生高效益的商业逻辑。
这项改革不仅是薪酬支付方式的迭代,更是对建筑工人社会价值的重新定义。当每日劳动都能转化为即时获得感,当月结制度赋予生活稳定预期,“手停口停”的生存焦虑正在转化为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长江基建以科技赋能人文关怀,用制度创新推动行业文明——这或许就是中国建筑用工体系走向规范化、人性化的破壁时刻。
邵伟文正带领团队将"日月薪酬制"打磨成可复制的行业标准,期待更多企业加入这场“尊严革命”,共同构建建筑工人工资有保障、生活有希望、劳动有尊严的现代建筑产业新生态。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不作选择参考。】
初审编辑:张令可
责任编辑:李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