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220015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 房产推荐

一线城市5月卖地不足百亿元 沪卖地面积12个月负增长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2015-05-27 08:19:00

关键词:一线城市 卖地 负增长 楼面价 中原地产

一线城市房价上涨,但土地市场上的住宅用地供应规模也在明显紧缩。易居研究院研究员徐向科表示,统计显示,2015年1月份至4月份,上海土地供应面积同比下降两成多,对成交及增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线城市房价上涨,但土地市场上的住宅用地供应规模也在明显紧缩。

  据中原地产研究部向《证券日报》记者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一线城市土地市场成交萎缩。截至5月24日,一线城市合计签约土地出让金额仅为40.79亿元,业内人士估计,在5月份余下的最后一周,卖地金额几无可能超越前3周,这将是2014年以来,一线城市首次出现单月卖地金额不足百亿元的局面。

  不过,一线城市住宅用地减少供应背后,并不是楼市的冷清,反倒是地价不断创新高。不敢在三、四线城市冒险的开发商全面回归一线城市,这种争夺导致地价不断高涨。以上海为例,截至今年4月底,土地成交建筑面积已经连续12个月负增长,但土地成交均价却创下自2010年4月份以来的新高。

  对此,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向记者表示,房企扎堆一、二城市,推高地价的同时,也酝酿着风险。

  单月卖地不足百亿元创新低

  据中原地产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4日,一线城市合计签约22宗土地,合计土地出让金为40.79亿元,其中仅7宗为住宅用地,除北京、广州外,其它均为上海的保障房土地。这意味2014年以来,一线城市将首次出现单月合计土地出让金不足百亿元的市场现象。

  不过,在一线城市减少土地供应的情况下,二线城市土地市场出现了变化。据中原地产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5月1日至今,二线城市合计成交住宅类土地81宗,平均溢价率达到了16.83%,为年内新高,平均成交楼面价也达到了每平方米1836元。

  对此,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一线城市土地供应紧缩,拿地成本非常高,而杭州等二线城市由于此前库存过高的压力,市场至今才有回暖迹象。鉴于此,部分开发商鉴于规模扩张的压力,开始在一些二线城市拿地。

  张大伟称,相比三、四线已经可以看到的风险,一、二线市场的风险要低很多,预计房企未来在一、二线城市拿地竞争将加剧。此外,张大伟表示,从未来预期上看,北京、上海等城市待售土地并不多,特别是北京,5月份目前挂牌的只有3宗土地,处于历史最低规模。

  上海卖地面积12个月负增长

  事实上,上海近期低迷的土地成交也与土地供应有关。

  易居研究院研究员徐向科表示,统计显示,2015年1月份至4月份,上海土地供应面积同比下降两成多,对成交及增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据上海易居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4月份,上海土地成交建筑面积5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4.4%,降幅较上个月缩小3.4%,与2014年全年相比,扩大了18.2%。这意味着上海土地出让建筑面积出现连续12个月负增长的局面。此外,从土地出让金方面来看,今年1月份至4月份,上海市土地出让金403亿元,同比下降32.3%,较上个月降幅缩小了7.7%,与2014年全年相比,同比降幅扩大了13%。

  然而,土地成交规模负增长的背后,并不是土地市场的低迷,地价的下跌。

  据上海易居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4月份,上海市土地成交均价为7533元/平方米,同比增长21.8%,较上月增幅提高了7.1%,与2014年全年相比,增幅提高了12.7%,创下自2010年4月份以来的地价新高。

  徐向科认为,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到近期多重利好政策的影响,开发商高价拿地的意愿增强;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分化,开发商一致看好一线城市,导致上海土地市场竞争加剧。

  值得注意的是,在房地产市场,靠规模化发展盈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之际,房企若一味抢地竞争,其在成本控制、盈利指标上将愈发难以向投资者交代。

  鉴于此,房企结盟时代已经来临,中海与中建合并之后,招商系、中交系、保利系、上实系、中粮系等地产重组正在密集进行。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直言,除了抱团取暖,减少同业竞争压力外,共享低成本土地资源和降低融资成本都对企业安全运营非常重要。

  正如万科总裁郁亮在万科与万达结盟时所说,“今年以来全国最多买地的买家是谁,不是传统房地产商,是金融机构,或者虽然表面上去拿地,背后都是金融机构在支持,平安是今年以来买地最多的发展商,金融的影子在中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结盟发展中的一个新的趋势,跟金融的结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显彪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