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陆人口超13.6亿:你还不知道
今天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末,中国大...
-
今年20天高速免费通行来一场说
还是李白的诗说得好“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些借着酒意就...
-
奶茶刘强东复合了?网友称实在看
去年初,因网络走红的奶茶妹妹与京东掌门人刘强东相恋的...
供求失衡量价齐跌 中国房地产告别“双位数”增长
来源:新华网 作者:郑钧天 2015-01-22 08:31:00
中国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任志强表示,目前进入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量在减少,2014年进入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增速比2008年还低。
新华网上海1月20日电(记者 郑钧天)中国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多项重要指标显示,在2014年,中国房地产增长动能减弱。
由于中国商品房库存依然高企、供求失衡局面仍未破解,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房地产行业短期内将仍将处于“底部徘徊期”,2015年下半年开始,楼市或可能开启复苏通道。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064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6%,而在楼市成交“史上最高”的2013年,该数字为增长17.3%。商品房销售额76292亿元,同比下降6.3%,而2013年为增长26.3%。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7.8%。
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分析称,2014年全国楼市成交整体呈现先抑后扬态势。“2014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虽比2013年回落7.6%,但仍是历史第二高位,高于2012年11.13亿平方米。
在成交量方面,各地楼市分化持续加剧。国家统计局高级经济师刘建伟指出,从成交量看,去年12月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套数环比增长均在15%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据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三四线城市的整体成交同比2013年下滑了12%,供求关系失衡态势明显。
国家统计局数据同时显示,各地商品房库存依然高企。2014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2169万平方米,比11月末增加2374万平方米,比2013年末增加12874万平方米。
据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从全国房地产供求及库存的数据来看,整体消化周期仍然较长,许多全国重点城市的消化周期超过一年半,其中消化周期最长的沈阳为27个月。
数据同时显示,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036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5%,增速比2013年回落9.3个百分点之多,扣除价格因素,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速实际已经告别多年的“两位数”增长时代。房屋新开工面积179592万平方米,下降10.7%,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14.4%。
“房地产投资增速还在继续下滑,其主要原因是新开工面积下降之后,房地产投资在短期之内也会受到较大影响。由于要保持房地产投资增速和新开工面积不会过度下降,地方政府只能加大供地速度。”丁祖昱说。
然而,由于土地资源“硬约束”逐渐加剧,中国土地市场出现量跌价稳态势。数据显示,2014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3338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0%;土地成交价款10020亿元,增长1.0%。
需求旺盛的北上广更是迎来“地王”井喷式成交:2014年末,广州刷新总价地王,上海单价地王更是两度被刷新。2015年1月7日,北京南四环一幅地块以86.25亿元成为北京新的总价地王。据第一太平戴维斯数据,2014年四季度上海宅地平均成交楼板价自三季度的每平方米9100元猛涨至四季度每平方米15000元。
展望2015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由于目前商品房库存量巨大,未来房地产行业将会进入大约1年的底部徘徊周期。2015年下半年开始,楼市才有可能真正回暖。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任志强表示,目前进入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量在减少,2014年进入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增速比2008年还低。
他预计,“从数据上来看,‘930’新政之前是房价涨幅的最低点,局部城市还在继续下滑,此次底部运行时间大概为1年,底部运行的周期就是消化库存的周期。2015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仍将继续放缓,可能比2014年更低。2015年9月份以后,楼市才会出现回升态势。”
瑞银中国房地产行业研究主管李智颖认为,中国一线楼市量价成交将持续向好。房贷环境的宽松则将对二线城市的销售形成支撑。三四线城市由于供求失衡,其销售依然不容乐观,“未来一年,三四线楼市的反弹机会不大。”
责任编辑:郭显彪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