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嘉玲称王菲难搞
近日,王菲专程从北京飞到香港出席刘嘉玲生日派对,算是...
-
中国最大老鼠仓案宣判 马乐或面
32岁的马乐恐怕不会想到,自己的案子并未止步于深圳市中...
-
李思思挺孕肚回央视 盘点体坛明
原标题:李思思挺孕肚回央视 盘点体坛明星的“孕”事李...
12月各级财政需支出近2.7万亿 "突击花钱"怪象如期而至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赵婧 2014-12-12 11:34:00
财政部11日发布的11月财政收支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各级财政支出12.6万亿元,仅完成全年预算82.5%。年底“突击花钱”之所以多年来都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最重要的原因是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可能由此“滋生腐败”,带来大量的浪费。
资料图片
财政部11日发布的11月财政收支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各级财政支出12.6万亿元,仅完成全年预算82.5%。这意味着12月需要完成近2.7万亿元的财政支出,是正常月份财政支出额的两到三倍,年底“突击花钱”怪象如期而至。专家称,随着将事业单位结余资金纳入下一年度预算等方法逐步推行和落实,该现象有望逐渐改善。
年底“突击花钱”之所以多年来都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最重要的原因是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可能由此“滋生腐败”,带来大量的浪费。
根据我国目前执行的年度预算制度,地方每年结余直接上交;此外,我国预算编制普遍采用“基数法”,如果去年预算有结余,第二年预算基数会被缩减,对地方来说,这反而是“吃亏”的。“多出来的钱,地方政府得花完,因为不花完也不是自己的。”多位地方官员称。
“按照2014年财政预算,今年最后一个月还要完成17.5%的预算支出,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在三四年前更严重,12月一个月大概要花掉全年支出预算的20%左右。近几年有所好转。”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对于年底“突击花钱”现象产生的原因,财政部财科所副研究员李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年底花钱既是自然规律也有人为因素。首先,年底不是财政部门在集中‘花钱’,而是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年底结算量比较大,很正常地就形成了大量资金集中结算的情况;其次,由于部分预算单位的预算支出没有完成,或完成了但没有及时结算,就会对下一年度的预算造成缩减的可能,这导致各预算单位都会在这一期间集中结算。”
在汪德华看来,全国和各级人大批复预算的时间较晚是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国人大一般3月才批复预算,这对支出进度有很大的影响。”汪德华还表示:“此外,我们很多资金是以项目支出的形式发放的,存在二次分配、项目启动时间滞后等问题。再加上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存在时间迟滞,也影响了资金支出进度。”
事实上,为避免年末“突击花钱”,财政部在今年5月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要求地方加强财政支出力度,随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出进度明显提高。
而今年11月份全国财政支出12759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01亿元,增长0.8%。其中,中央财政本级支出1493亿元,同比下降9.9%,主要受部分重点支出前期提前拨付等因素影响。这也体现出财政部门在解决年底“突击花钱”这一问题上所做出的努力和成效。
李全告诉记者,解决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一是预算单位要严格预算执行,有效熨平资金波动,争取实际结算与预算数据相对应;二是财政部门要严格考核预算执行的绩效,对执行不好的情况予以监督和处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当然,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与事权相对应的支出责任,最终实现预算收支的高度匹配。
“目前来看,随着将事业单位结余资金纳入下一年度预算等方法逐步推行和落实,年底花钱的情况必将得到较好地解决。”李全表示。而多位专家指出,我国更应该进行中期预算改革,制定多年度预算,强化预算过程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制度上抑制年底“突击花钱”的冲动。
与为防止“突击花钱”而“催着花钱”相比,专家指出,各级政府更应该加大监督年末大量花钱可能存在的问题。“年末‘突击花钱’是预算制度和财政支出结构的综合性反应。‘突击花钱’要反对,但不能仅仅盯住年末支出比重,更重要的是把提高财政资金绩效、减少浪费作为主要目标,核心是控制好支出效率。”
责任编辑:刘彦芬
更多新闻
- 12月各级财政需支出近2.7万亿 "突击花钱"怪象如期而至
- 监管层启动为期两周两融检查 关注潜在问题
- 货币政策调整应匹配经济转型目标
- 四国减产协议落空重创国际油价
- 全球股票市场恐慌升温 黄金受益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