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分别荣获业内“第一品牌”
来源:大众网 作者: 2015-04-28 09:02:00
近日,工信部2015年(第5届)中国品牌力指数(C-BPI)权威发布。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含车险)囊括寿险、财产险、车险领域的“中国品牌力指数(C-BPI)”第一名,获得“第一品牌”美誉。
近日,工信部2015年(第5届)中国品牌力指数(C-BPI)权威发布。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含车险)囊括寿险、财产险、车险领域的“中国品牌力指数(C-BPI)”第一名,获得“第一品牌”美誉。其中平安寿险从去年的第三位,一举跃升至行业第一。而平安车险、财产险更已连续5年蝉联工信部品牌力指数第一名,并荣膺“黄金品牌”称号。
主办方表示,长期以来,平安寿险、产险在业务稳健发展的同时,始终将客户体验作为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优质的客户服务建立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品牌价值不断提升,领先行业。
在寿险领域,截至2014年底,平安寿险实现规模保费2,410.09亿元,其中新业务规模保费634.80亿元,同比增长20.5%;续期业务规模保费1,775.29亿元。个人寿险代理人渠道加强队伍管理,夯实基础,代理人数量超过63.5万,较年初增长14.1%,创历史新高,交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近年来,平安人寿将提升客户体验作为着力的重点。2014年,平安人寿升级柜面渠道服务,并在业内首创门店预约“免等待”服务 ;不断推出手机APP、移动远程柜面、远程机、平安银行ATM、微信等服务渠道及网络自助理赔服务,新增了续期交费APP客户端以及二维码交费平台等新方式,全面推进了客户体验的提升。
此外,平安人寿还持续改善保单基础服务的客户体验,践行“标准案件,资料齐全,两天赔付”的理赔服务承诺,达成率高达95%,并为147万名客户办理上门理赔服务 ;深入开展老客户关爱,通过“让爱延续”、“微服务?享平安”等客户回访活动,主动为47万名客户维护保单权益。附加值服务持续以健康为核心,通过创新服务形式及内容,进一步扩大服务的广度覆盖、提升客户的高频互动体验,各项服务参与人次达到1,171万,客户满意度达95%。在人民网此前开展的“中国寿险业客户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平安人寿在理赔时效、续期服务、保单服务、增值服务等多项用户体验中均位列满意度第一,领跑明显。
在财产险领域,根据2014年业绩,平安产险实现保费收入1,431.50亿元,同比增长23.8%,业务稳健增长。其中,车险保费突破千亿,全国超过四分之一的个人车主选择平安车险服务,全年共处理车险理赔案超1400万起,95%以上的万元以下案件实现1小时内赔付。财产险方面,平安产险认真贯彻落实“新国十条“,积极推动相关责任保险、农业政策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的发展,并不断通过客户需求挖掘和细分目标市场,开发出个人账户资金损失险、非机动车综合险、宠物保险、装修类保险、租房类保险等多款市场反应较好的创新型产品。
同时,以打造客户最优体验作为追求的目标,平安产险通过优质的客户服务建立了良好的市场口碑,连续6年升级服务标准,通过大数据挖掘客户需求,在业内首次推出赔款即时到账、零查勘简易理赔、微信理赔等服务举措,持续引领行业服务水平提升。此前,平安产险还获得了“2014中国质量万里行‘杰出贡献奖’ ”、“2014年中国顾客满意度调查汽车保险行业第一名”、“2014年度卓越风险规划与管理服务保险公司”等奖项。
据了解, C-BPI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极具公信力的品牌评价机构Chnbrand实施的中国首个品牌价值评价制度,被纳入工信部品牌政策体系,受工信部专项资金的扶持。作为一个连续的年度调查项目,C-BPI于2011年首次实施,2015年为第五届。2015C-BPI调查区域覆盖全国30个城市,调查对象为15岁到60岁之间的常住居民,根据性别、年龄、收入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总样本数量为11500个,采用入户面访,调查时间从2014年 10 月1 日开始至2015年2月28日结束,历时151天,覆盖行业从2011年105个增加到2015年的158个行业,涉及被评价的主流品牌达到7800家之多。
责任编辑:李士兵
更多新闻
- 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分别荣获业内“第一品牌”
- 平安首款互联网健康管理产品“平安好医生”正式上线
- 平安人寿服务升级 业内首推“重疾先赔”、“特案预赔”关爱举措
- 太平人寿启动尼泊尔地震应急预案
- 北京客户感叹太平人寿健康管理服务“太周到”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