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泛珠”合作议题不断深入 区域发展渐入佳境

来源:新华网   作者:   2009-06-09 15:53:00

    第五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9日在广西南宁开始举行,泛珠“9+2”各方均派出由行政首长带队的政府代表团和经贸代表团参会,为期5天的活动关注3个议题: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平稳增长;加快泛珠三角交通网络建设,共建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构建信息合作联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从第一届提出“合作发展,共创未来”的主题,到第二届勾勒合作蓝图,再到本届关注应对金融危机、对接东盟。专家指出,“泛珠”论坛举办5年来,不断推进的议题既反映了“泛珠”区域合作的现实基础和内在逻辑,也成为合作不断走向深入的有力例证——从合作框架到总体规划,从总体规划到具体领域,从具体领域到共同市场,从共同市场到对外合作。

    泛珠三角区域是指以珠江水系为纽带,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连的省区连为一体的经济合作区域,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从2004年6月正式开始实施。

    苏州大学博士曾凡贞指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涵盖中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既有不同区域的经济特征,又有“一国两制”特点,是中国区域合作与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

    这种合作一方面具有极强互补性,有利于形成分工明确的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格局;但同时多方面多层次的差异,也是合作中需要克服的问题。

    2004年在广东、香港、澳门连续举行的首届泛珠论坛确定“合作发展,共创未来”的主题,沿用至今。

    在首届论坛上,达成共识、搭建机制成为最主要的议题。“泛珠”各方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奠定泛珠三角区域多层次合作机制的基础,并逐步形成了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政府秘书长协调会议等一系列合作协调机制。

    在四川举行的第二届“泛珠”论坛致力于规划合作“蓝图”,通过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近期工作意见》,规划出“泛珠”区域合作近、中、远期的路线图,并初步确定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

    “从东、中、西部的互动来说,旅游、能源是‘泛珠’合作的首要领域,从破除壁垒的角度来看,最基础的是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曾凡贞说。

    从云南举行的第三届“泛珠”论坛开始,上述领域的实质合作成为重要议题,具体操作层面开始稳步有序铺开。作为区域合作最先启动的领域,自2004年以来,“泛珠”9省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共达约1万亿元人民币,尤其注重区域内省际通道的建设,区域立体交通网日趋完善。无障碍旅游、西电东送等领域的合作也有序推进。

    另一方面,随着商贸、旅游等合作的深入,货物、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开展金融、信息等高层次服务领域的合作就显得更为必需,成为第四届、第五届“泛珠”论坛的重要议题。

    广西大学经济学教授范祚军指出,除了构建一个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内部共同市场外,要想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还必须进一步拓展对外合作空间,这就是“泛珠”对接东盟逐渐成为论坛重要议题的原因。

    同时,“泛珠”区域与东盟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拥有人和、地利之便的云南、广西这两个省区在分别承办的第三届、第五届“泛珠”论坛中,均将对接东盟列为重要议题。

    中国近年来不断出台的区域发展政策助推了“泛珠”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包括“泛珠”在内的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对于实现各地区经济协调、均衡、健康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随着合作议题的不断深入,“泛珠”区域发展渐入佳境,显现成效。此前举办的四届“泛珠”洽谈会,合作各方累计签约项目1.4万个,总金额超过1.6万亿元。近年来泛珠内地九省区GDP快速增长,占全国总量的约三分之一,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第一季度,“泛珠”9省区中有过半省区实现GDP双位数增长,这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尤为令人瞩目。

    香港与澳门借助“泛珠”合作这一纽带,实现与内地经贸合作的直通。在“泛珠”合作推动下,香港进一步巩固了国际金融、贸易、物流中心地位,澳门进一步巩固了国际旅游城市、区域性商贸平台的地位。

    专家表示,在更广泛、更高层次的领域内进一步破除区域壁垒、打造共同市场,同时积极扩大开放,在与临近经济圈的有效对接中寻求更大的发展,仍将是“泛珠”论坛任重而道远的使命。

婷婷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