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聊城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考(下)

2016-04-08 13:46:00来源:聊城日报作者:

  京津,国之重地。

  千百年来,一条京杭运河将聊城与京津地区紧密相连。而今,随着我市被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聊城再次迎来了借势腾飞的重大契机。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伴随着北京大量的优质资源向外疏散,将为区域内各市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机遇面前,如何积极作为、搞好对接,搭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快车”?考验能力水平,更考验意志决心。

  抢抓主动权

  ——机遇千载难逢,又稍纵即逝。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必须及早行动、主动出击,全力承接产业、技术、资本和人才转移。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锂离子蓄电池研发、生产和经营的高科技企业,具有9亿Ah锂离子电池的年生产能力。近年来,该公司与我市中通客车公司有着良好合作。随着聊城被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双方均表达了进一步加深合作的意愿。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期间,北京将主要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部分教育医疗服务功能和部分行政事业性服务机构。对聊城来说,承接京津冀产业、技术、资本和人才转移无疑是重中之重。

  京津地区一直是我市开展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围绕对接央企和高校院所,我市曾连续八年在北京开展招商活动。去年6月7日至8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景颜专程赴京拜访新华联和汉能集团,分别与新华联集团董事局主席傅军、汉能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进行座谈,推介了合作项目,达成了良好的合作意向。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中冶集团、中色矿业集团、大唐集团、新华联集团等一批央企、知名民企先后落户聊城,为我市融入京津冀开了好局。

  进入新一年,为抢抓聊城被成功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的战略机遇,市委、市政府确定3月份为京津冀集中招商活动月。3月1日,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京津冀集中招商活动有关工作的通知》。3月21日至2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军继带队在北京、天津分别走访了首农集团、普天集团、中国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协会、新华联集团、天津大学和天津力神电池公司等企业、行业协会和高校,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市级领导带动下,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对接了中广核集团、普天集团、首农集团、保利集团、北京控股集团、新希望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联系了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天津大学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拜访了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中国青年海归协会等一批知名专业协会,洽谈了一批优质投资项目,签约了一批合作协议。市经济合作局政策法规科科长王磊介绍,据初步统计,截至3月20日,全市围绕京津冀派出团组招商300多批次,已签约项目12个,待签约项目18个,正在洽谈56个,取得了初步成效。

  找准切入点

  ——田忌赛马,各骋所长。和其他地市相比,聊城的优势在农业。农产品进京,提升了聊城品牌信誉,是聊城融入京津冀的重要切入点。

  “聊城是‘中国蔬菜第一市’,正在全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3月21日上午,在北京首农集团三楼会议室,宋军继市长正向大家推介聊城的农产品。经过热烈探讨,双方达成广泛共识,首农集团将扩大聊城蔬菜在北京市场的份额,并逐步扩大到畜禽产品。

  而在距此四个多月前的2015年11月1日,我市在北京举行了安全农产品北京行发车仪式,开辟出一条农产品进京的绿色长廊。自此,每天都有六七辆装满新鲜蔬菜的货车进京。

  聊城农产品能够受到北京高端市场的青睐,与长期以来积累的好口碑密不可分。“聊城蔬菜常年播种面积380万亩,总产1600多万吨。除了规模优势,我们通过开展整建制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活动、狠抓”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全市农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市农委发展规划科科长杜燕华介绍,最近5年,聊城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2014年达到99.3%,2015年是99.1%,全市没发生一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在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将聊城的优质安全农产品推向京津高端市场。去年,市农委多次与北京首农集团对接,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农产品直接产销对接模式。在这种对接模式中,市、县农业部门向首农集团推荐规范运作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由首农集团向基地下订单,基地按要求备货,并由专业检测机构对每批产品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的农产品由专业物流公司全程封闭冷链运输,到京后直接配送到各大商超和社区,有效保证了进京农产品质量安全。

  杜燕华介绍,目前聊城蔬菜每天销往北京市场近十万斤,主要销往海淀区安全菜联合采购中心、首农集团食品经营中心下属超市及配送单位、幸福连锁超市、北京大学等。随着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的生产功能、加工功能剥离,“净菜进京”、“菜改超”工程的实施,我市将与首农集团开展全方位合作,推动其在聊城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基地和南方农产品物流加工基地,给两地百姓带来更多实惠。

  一车车绿色安全的蔬菜,不仅丰富了首都市民的餐桌,更树立了聊城品牌的良好形象,成为我市融入京津冀的重要切入点。

  打好组合拳

  ——企业似“树苗”,环境如“细雨”,只有风调雨顺,树苗才能枝繁叶茂。聊城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来项目,必须打好优化发展环境的组合拳。

  京津冀协同发展,表明上看是行政区位、资源禀赋的比拼,往深层次看,更是服务效能、发展环境的比拼。谁能够率先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谁就能够抢占先机,吸引更多的优质项目安家落户。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林。”承接京津冀产业、技术、资本和人才转移,聊城的环境首先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去年以来,我市打好优化发展环境的组合拳:一年削减行政审批事项33项,将2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取消投资审批18项前置手续,取消和免征了7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积极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在全省率先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率先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改革全面落地,率先实行国地税联合办税;深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专项整治,建成了聊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程序精简了,办事效率提高了;审批减少了,企业好评增加了。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要求的:用减政府权力的“痛”来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爽”。

  一手抓“松绑减负”,一手还要“加压鼓劲”。 面对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市委、市政府实行了“星期六企业工作日”制度,每个星期六,都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轮流带班,市直有关部门参加,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现场听取意见、解决问题。实施了“金融工作日”制度,由分管副市长牵头,每10天召开一次金融部门与企业负责人的对接会议,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聊城良好的营商环境,赢得了本地企业的好评,也吸引了京津冀区域内一大批央企、知名民企的关注。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全市上下团结实干、抢抓机遇,聊城必将在新一轮科学发展的大潮中创造新优势、再展新作为!(本报记者 赵宏磊)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乐涛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