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生产,提高收入水平

2016-04-16 23:30:00来源:大众网作者:

  把产业扶贫作为我市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牢牢把握“产业发展、转移就业”两大重点路径,统筹用好产业发展各项扶持政策,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奔康。

  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产业。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新建一批种植、养殖基地,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品牌价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贫困人口收入。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把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特色种植方面,与首农集团合作,在贫困村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支持蓝山集团等企业在贫困村较集中的地方建设各类种植基地、加工厂;支持爱华农业科技、唯真国色农业科技等企业在大面积连片贫困区域,特别是黄河、金堤河、运河、马颊河等湖河两岸及道路两旁,推广材果兼用核桃、油用牡丹等高附加值苗木,力争两年内发展材果兼用核桃、油用牡丹10万亩以上,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材果产业基地。通过上述渠道,带动1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特色养殖方面,推动阿胶集团在全市贫困村中建设不低于100个规模养驴场,并带动一大批贫困户发展养驴产业;组织动员凤祥集团、荣达集团、立海集团、丁马集团、润林牧业等各类龙头企业,力争每个企业至少带动10个贫困村发展特色养殖。通过上述渠道,带动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2.多渠道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就业。落实《聊城市鼓励各类企业下乡扶贫的优惠政策》,组织引导规模以上企业下乡参与扶贫,鼓励金号织业、三和纺织等劳动密集型、无污染企业到贫困村投资办厂,吸纳贫困劳动力进厂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实现转移就业脱贫。企业每吸纳一名贫困群众就业,市县协助企业解决10万元贷款,并给予贴息支持。通过政府购买部分公益性岗位,如县乡环卫清洁工、农村公路养护员、土地秩序巡查员、劳动保障协管员、安全生产信息员、食品安全信息员、农产品安全监督员、护林员等,帮助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成员就业实现脱贫。通过以上两种渠道,实现5万贫困人口脱贫。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各类技能培训力度,为贫困人口转移就业提供保障。

  3.实施光伏、电商、旅游扶贫工程。充分利用光伏产业的便捷优势,重点依托聊城新华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努力形成“村村搞光伏、户户能发电”的良好局面,基本实现光伏扶贫覆盖全市所有插花贫困户。鼓励县(市、区)参与大型集中式光伏项目建设,把光伏发电、种植养殖、旅游观光有机结合起来,合力打造集上发电、下种养、旅游观光三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光伏产业基地。

  每个县(市、区)筛选10-20个有条件的贫困村,分类实施电商、旅游扶贫项目,免费培训农村电商人员,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支持等;挖掘优势旅游资源,提供政策扶持,依托有实力的公司发展乡村旅游项目。

  4.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村贫困人口资产收益。市县两级财政在确保对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3万元的村“兜底”保障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对在贫困村新建企业上缴的市级以下税收,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对村集体进行扶持,用于保障公共服务支出和特困人口救济的开支。力争3年内全部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使大部分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左右。加快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村集体闲置土地等资源和经营性资产作股量化到村民,组建股份合作社。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农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可折股量化到农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允许以财政扶贫资金作为个人股金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引导农村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持股分红,负盈不负亏。探索资源开发共享机制,调整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政策,适当提高用于扶贫的比重。

  通过上述各项措施,确保我市贫困户全部脱贫,并解决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空壳”问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乐涛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