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识别 扶到点上

2016-04-13 08:56:00来源:大众日报作者:李 梦 高 田

  □大众日报记者 李 梦 高 田

          通讯员 崔 颖 孟凌云

  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别。将13488名贫困人口,从全县34.4万农村人口中识别出来,东阿县采取了“四环节两评议两公示一公告”工作法。

  这一工作法,首创于大桥镇。

  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张制作精细的“精准识别入户评估表”。在这张表上,贫困户所有“价值”财物一一归集,细化为17大项83子项,合并为加分项;灾害、疾病、孩子上学等6项,合并为减分项。

  镇党委书记宋强指着这张表说,2015年底开始,他们将全镇31个行政村划为5个片区,由镇委班子成员领头成立12个脱贫攻坚工作组,联合全镇31个村委会,组成工作队。工作队按住房、生活、土地、资产等衣食住行境况,进村入户,对经济条件差的村民一一调查。

  从分得土地数,到冰箱、洗衣机、收音机、摩托车等大件,联合工作队都要登记核算。工作队员据表入户,评估打分。分值由高到低排序,工作队员与贫困户双方签字后,向全村公示,其他村民无异议,即录入《扶贫手册》,该户被确认为扶贫对象。

  “‘大桥识别法’合理、科学、完整,村民接受程度高,县扶贫办随之复制、推广。”东阿县扶贫办主任侯阿民说,经数月缜密识别,全县507个行政村,499个村7061户、13488人被确认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成为东阿县三年扶贫攻坚战的主要对象。

  逐条逐项分析,东阿发现几乎所有贫困户都是因病、因残、因学、因灾致贫,表现为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劳力。

  缺什么扶什么,少什么补什么,分类施策,东阿制定“领导包片、机关挂村、村企结对、工作队驻村、省市县‘第一书记’帮扶等五位一体机制,进驻499个贫困村,对13488人展开“一对一”扶贫。对其中无劳动能力、患重病等4298户7700人,全部纳入低保体系,将农村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实现应保尽保。兜底之外的2763户5788人,则依据有劳动能力、有简单劳动能力等实际,依托当地产业,推进“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人头”。

  68岁的史传芝是鱼山镇沙窝村贫困户,年老多病,被识别为简单劳动能力者。东阿鼓励沙窝村发展光伏发电项目,用贴息补助方式,给史传芝家装了5000瓦太阳能电池,该组光伏发电设备年收入9000元,史传芝只需简单维护,可获稳定收益。此类光伏电站项目,已在黄河滩区117个行政村着手布点,可帮1731户脱贫。

  大桥镇赵庄村贫困户谷庆云一家,妻子重病卧床,女儿读初中,全家生计靠他打工。对这样的贫困户,县财政拿出500万元设立扶贫基金,给生产贷款全额贴息,同时设立特色优势产业专项补助金。谷庆云夫妻二人由东阿阿胶集团购买了两头母驴指标,获得资金补贴4000元。 

  谷庆云将2头母驴指标和补助作为股份,入股泉旺养殖专业合作社,夫妻每年获3600元分红。

  如何让企业有动力参与就业扶贫,东阿动了脑筋。县财政拿出100万元,与省财政110万元加在一起,对每吸纳1户贫困户就业的龙头企业,给予5万元“富民生产贷”贴息,吸引全县77家龙头企业带动2759贫困户创业或就业。

  县委书记刘国强说,扶贫工作责任重大,贫困人口眼巴巴盼着,一般农户聚精会神看着,工作稍有闪失,不仅一般村民会失望,贫困户会绝望。带着深情、带着责任、带着资金、带着技术、带着办法“精”“准”“严”扶贫,东阿将三年扶贫攻坚战的第一年目标,锁定为需财政兜底的贫困户100%兜底,1080个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100%完成,保证80%的贫困人口脱贫,保证80%的项目建设完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乐涛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