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入京津冀 聊城多项独特优势不容小觑

2016-04-08 10:08:00来源:聊城日报作者:赵宗锋

    昔年,聊城的贡砖筑起巍峨的北京皇城。而今,来自聊城的蔬菜源源不断地端上首都人民的餐桌。

  昔日,一条大运河贯通京城和江南,作为一个重要节点,聊城运河钞关的税收占到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

  而今,虽运河水波不兴,但四通八达的聊城现代交通体系,却让这座城市和京津冀的距离,更加不是问题。

  深度融入京津冀,是聊城要努力抓住的历史性发展机遇。那么,怎么融入?聊城都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1111_副本.jpg

  怎么融入京津冀?

  聊城应该怎样融入京津冀?在今年聊城两会上表决通过的聊城市“十三五”规划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要抓住我市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机遇,打造多个“基地”。

  具体体现在,要围绕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经合资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不断提升供应京津冀地区的农产品在全市总产的占比,打造京津冀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要把握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契机,完善各类园区基础设施,抓住北京三环内教育医疗、物流、科研院所、企事业总部批量外迁、北京市一般制造业外迁的功能疏解机遇,实行对接化、定制式、个性化招商,引导企业与京津高端产业协作,吸引跨国公司、大型央企落户聊城,打造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基地;

  要围绕人力资源优势,建立完善上下贯通、城乡一体的劳务服务体系,提高输入京津的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打造京津冀优质人力资源输送基地;

  要围绕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景区建设、配套设施、产品设计、线路策划、品牌宣传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合作,打造京津冀养生旅游度假区。

  市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融入京津冀,其实就意味着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要素的承接和优化配置。这对于聊城来说,意味着诸多机会。

  聊城优势在哪里?

  2015年11月,聊城市农委与北京首农集团开展合作。从此,聊城的蔬菜直供直销北京餐桌,同时,解决了聊城农民卖菜难和北京市民买菜贵的问题。

  “现在不少外地客商相中聊城的蔬菜,很大程度上是满意于聊城很早就开始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以及聊城较早对剧毒农药的全面禁用。”3月3日上午,市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聊城晚报记者。

  融入京津冀,聊城的独特优势还远不止于此。

  在相关人士看来,这些年聊城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农业方面,聊城粮食总产实现“十三连增”,达到“吨粮市”标准,瓜菜菌总产居全省第一位,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中国蔬菜第一市”。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8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805家。各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工业方面,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867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4%。而服务业占比达到37.1%,比2010年提高7.7个百分点,被授予“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市”称号,这些都为聊城加分不少。

  不仅如此,深入实施的区域战略,也是聊城的一大优势。被列入国家中原经济区、环渤海合作发展经济区,被定为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东向出海的桥梁纽带城市,享受到中部地区产业政策,列入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与省发改委、济南、泰安、济宁等签订了经济发展和旅游合作等多个战略协议,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海河流域各市签订了环境执法联动协议……可以说,聊城各项区域合作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值得一提的还有聊城初步形成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聊城被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几年中先后完成了邯济铁路扩能改造、京九铁路聊城站站房改造工程;高邢高速、德商高速聊城至范县段、济聊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德商高速夏津至聊城段即将竣工通车。德郓高速列入省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京九高铁(霸州至商丘段)列入国家铁路“十三五”规划,聊城机场前期工作也取得较大进展。

  有时还包括广阔的发展空间,该负责人表示,如今聊城进入转型升级的历史新阶段,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现代服务业功能日益完善,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在同行业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引进新上了一批投资规模大、能够拉长产业链条的大项目、好项目,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能力增强。而一批城建重点项目使得城市发展框架进一步拉开,经济发展回旋余地较大。

  “软实力”不容小觑

  在以上诸多优势之外,聊城还有一些“软实力”不容小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必须扎实推进科技创新,聊城则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不仅如此,全市高薪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26%。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6家。全市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12家,省级117家,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还被确定为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城市。

  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力求协同治理生态污染,聊城则创建成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被国土资源部授予“中国温泉之城”;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检查,两次均取得第一名。

  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好的商业环境,聊城则在全省率先推行四证联办、先照后证,率先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和《行政权力清单》;推行“三证合一”等级制度改革。各类市场主体达到30多万户。各类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26家,在聊设立分支机构的市外银行达到17家,境内外上市企业达6家,16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7个。在境外投资企业达到40多家,分布在22个国家和地区。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更是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不仅如此,这些年来,政府主动转变行政职能,聊城的社会治理能力逐步提高,法治聊城建设和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凡此种种,都为深度融入京津冀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相关人士看来,从聊城目前面临的机遇和自身的发展态势来看,“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建设生态幸福聊城具备了较充足的有利条件。

  而这些,也是聊城融入京津冀的“特长”所在。 (记者 赵宗锋 通讯员 王磊)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乐涛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