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170801132541.jpg'

进一步推进临清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2017-07-31 17:54: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涂可国

涂可国

  通过参加这次首届学者专家临清采风活动,我深深感到,临清不仅文化资源禀赋厚重,而且当地宣传文化部门为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临清文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做法。我认为,要进一步推进临清传统文化特别是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应当从以下四方面寻求突破。

  一、做大做强运河文化品牌

  临清虽然历史悠久,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被联合国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形成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既有历史文化资源、名人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也有民间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文化资源。但是,运河文化是临清的主导型文化,是临清最有特色也最有影响的文化。明清时期,临清凭借大运河漕运兴盛而迅速崛起,被誉为"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作为历史上交通运输和贸易的重镇。如果说临清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衰,那么,由运河开掘、漕运孕育而成的临清运河文化借助于历史的惯性、生活的需要、自身的魅力延续至今,成为对临清人和临清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的主流历史文化,为打造临清运河文化品牌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文化是品牌建设的核心价值,品牌是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识。在临清辖区内,因当年运河清漕运而兴起的城镇、文物古迹以及运河沿岸附近的古老文化遗存等星罗棋布,涵载着运河文化信息,成为古老运河一组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临清市内现存文化古迹70余处,其中鳌头矶、清真寺、舍利塔、运河钞关等两组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造临清运河文化品牌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整合运河文化资源,大力加强品牌策划与设计。

  以"运河名城"为主打品牌,依托临清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曲艺文化、武术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等,坚持高起点、大制作、精运营,实现临清运河文化品牌建设工作重心前置,前期资源筛选、项目策划也要进行科学论证,避免盲目重复。进一步加强临清运河文化品牌的培育、维护、提升、引导和管理,注重打造一批彰显临清运河文化特质的图书、戏剧、影视、小说、理论等优秀品牌。充分挖掘和汲取临清运河文化的开放包容、尚文重武、重商务实、忠诚爱国等人文精神,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真正把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竞争力。整治运河文化广场周边环境,切实改变临清运河文化品牌还辨识度低、品牌效应不明显、附加值有待提高等问题,注重吸取其中优秀要素,强化品牌意识,避免重复开发和过度开发,逐步形成以临清运河文化产品为核心的品牌竞争力,塑造良好的临清运河文化品牌形象。

  2、突出文化优势特色,完善品牌体系。

  通过品牌结构调整优化,重点打造临清运河优势文化品牌,构建四大特色系列文化品牌。一是打造名人特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唐代音乐家吕才、北宋政治家王岩叟、明代书法家方元焕,明代文学家、明后期"七之"之一的谢榛,抗税监英雄王朝佐,著名将领左良玉、千古奇丐武训到近现代抗日名将张自忠、学界泰斗季羡林等名人文化资源,完善已经兴建的张彦青艺术馆、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和季羡林先生资料馆的布展,同时引入社会资本修建其他名人专业性展馆。二是打造名胜特色文化品牌。贯彻落实《临清市文物保护管理规定》,以舍利塔、钞关、清真寺、鳌头矶等国家级文物进行保护单位为重点,做好修复、美化、绿化工作。三是打造名产特色品牌。注意保护、开发临清哈达、临清狮猫、济美酱菜、临清贡砖等工艺,依托临清运河文化开发提升"卫河王""谢公""独占""钞关老窖"等系列酒产品的文化要素,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四是打造名吃特色文化品牌。依托临清特色小吃、风味食品,举办全国性的运河名城(临清)美食文化节,改善临清小吃一条街的环境,增添"金瓶梅"宴的历史文化含量,充分展示丰富的运河文化内涵。

  3、实现精准营销,加大对临清运河文化品牌的宣传。

  重视临清运河文化品牌的宣传推介,拓宽宣传传播的渠道,丰富传播手段,扩大品牌效应。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临清运河文化品牌传播模式,着重发挥各类媒体和互联网传播功能,搞好"运河古城,生态临清"宣传活动,提升临清运河文化品牌的美誉度、忠诚度和吸引度。积极开展临清运河文化品牌评选活动,遴选出一批临清运河文化产品品牌、服务品牌、活动品牌和单位品牌,细化市场、精准定位,实行多层次、差异化的营销体验模式,促进临清运河文化品牌链条的优化整合,形成良好的文化名牌效应。

  二、加快推进临清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通过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在某一文化遗产较为密集且富有特色的地区,设立的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和谐共处的特定文化区域。基于五百多年的运河文化沉淀,临清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2013年临清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列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临清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的编制还未最后完成,应当抓紧修改完善,力争2017年通过审批。

  下一步要以临清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实现临清文化的整体保护发展。要深入挖掘临清运河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原生态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内涵和形式的真实性;在避免文化同一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防止保护试验区文化遗产的流失、歪曲、贬损或滥用,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为此,要采用多种保护方式。

  1、抢救性保护。

  目前临清市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统计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聊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项、临清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4项。今后,除了要继续完善临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外,还要针对临清运河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仍然存在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真实性、整体性受损以及受众减少、后继无人、市场萎缩等现状,优先保护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组织专业人员及时进行调查、记录和整理,收集相关实物资料立档保存,同时注意挖掘新的非遗项目,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建立有关档案数据库。尤其对那些缺乏传承人的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项目,要作为孤品收集有关实物资料加以永久性收藏,有条件的应加快认定传承人。对一些濒危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加大经济上的资助和人员上的调配;如果后继乏人,抓紧指定代表性传承人,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抢救相关文化生态环境要素。

  2、生产性保护。

  临清运河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要加强山东快书、临清时调、临清琴曲、临清京剧、犁铧大鼓、评词等地方曲艺文化,临清潭腿、临清肘捶对传统技艺,高跷、杠箱、抬杠官、云龙会、狮子舞、跑旱船、五鬼闹判、临清驾鼓等民间舞蹈文化,托板豆腐、热羊肚、下凡肉、王四辈熟牛肉、窦家蒸包等饮食文化的保护,但是我认为,一要发挥临清"百工云集,文昌兴盛"的优势,重点对临清历史上的王岩叟、方元焕、周之恒、宋致中、刘如詹、宋萍轩、施佩秋、张西岑、徐相吾、朱士冀、张石帚、韩羽、傅二石、张彦青、黑伯龙等人的书画艺术进行保护传承;二要对哈达业、裘皮业、竹业、木业、纸扎、镜画以及以贡砖烧制为代表的制砖业进行保护传承;三要对临清健脑补肾丸制作技艺、济美甜酱瓜制作技等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尤其是要加强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有关的制作材料、制作方式、制作工艺及生产过程的保护,培植一批相关的非遗生产性文化企业,扶持技艺类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生产加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实现非遗项目的保值增值和"活态"传承延展。当前,各级各部门对景永祥贡砖烧制基地面临的环保问题协调抓紧加以解决;建议待时机成熟时,把贡砖博物馆迁至交通更为便利的临清市区内,使临清烧制贡砖这一传统文化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做法成为临清、聊城以致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3、整体性保护。

  对临清运河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的所有文化形态、文化特质、文化要素、文化生态、文化环境实施全面系统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所有内容形式、工序流程、精神内涵等组成部分的保护全覆盖,尤其是对保护区内贡砖烧制、临清肘捶、临清潭腿、临清驾鼓、金氏古筝、临清健脑补肾丸制作技艺、济美甜酱瓜制作技、山东快书、临清时调、临清琴曲、临清京剧、犁铧大鼓、评词、高跷、狮子舞、跑旱船、五鬼闹判等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做到全覆盖,做到无遗漏、无死角。

  就临清运河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而言,要致力于构建"一区""一带"的总体空间布局。所谓"一区",就是临清"中州文化区",这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为完整。应当利用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契机,把它作为试验区的核心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和保护,实施环境空间的整体性保护。所谓"一带",就是临清"运河文化带"。加强保护与运河文化带有关的运河钞关、舍利宝塔、清真寺、鳌头矶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以维持整个文化生态平衡。

  4、传承性保护。

  一是建立完善临清运河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自身独特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和传承体系,并加强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技术研发和运用,在文化街区建立临清运河文化博物馆。

  二是对临清运河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内群众基础较好、认同度较高、可操作性较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点采用常规性的传承性保护。设立专门的传习所、学校、兴趣班、培训中心等机构,普及推广临清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贡砖烧制、临清肘捶等国家级和临清健脑补肾丸制作技艺、临清时调、临清潭腿、临清驾鼓、金氏古筝等省级非遗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

  三是举办临清运河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加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考虑临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在继续举办好临清"文化遗产日"活动的基础上,举办临清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示展演活动,并培育和推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精品项目。临清被评为"山东省民间文化之乡"和"全国京剧之乡"。临清人历来就有习武健身的优良传统,临清又以响马名扬天下,是远近闻名的武术之乡。应当利用这些文化优势,在临清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城市社区、乡村进一步开展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有关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建立起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活动平台。

  5、数字化保护。

  适应非遗数字化保护发展的大趋势,采用科学的数字信息技术,对临清运河文化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相关信息,运用文字、照片、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类载体进行真实、系统记录。依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基础标准和规范,将保护区数据资源进行标准化输入和转化,实现统一的专业化分类、信息化存储和系统化整合,改变和完善非遗的存在发展生态空间。尽快建立临清运河文化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中心,创新非遗存储、展示、宣传和教育的外在手段,实现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保存、管理、共享、传播和利用。

  三、加强临清传统文化的合理转化

  为了把临清传统文化潜在优势发展为现实优势,就应充分挖掘和汲取临清传统文化的精粹,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利用和发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协调。

  应本着创新创造精神着力将临清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要素、作品、产品和精品,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从而实现对临清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转化:

  1、转化为一般公共文化产品。

  通过经典诵读、普及传唱、道德教育等方式,把优秀临清传统文化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群众文化和体育运动中。借助于临清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临清的消夏文化艺术节、农民艺术节、少儿艺术节等节庆活动的内涵。从临清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提炼题材,转化为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把优秀临清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相融合,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并进行整合加工,以此转化为诗歌、小说、歌舞、音乐、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当代表达,打造出既反映时代特色又涵养人们心灵的文艺精品。完善"运河名城文化名家"评选机制,鼓励临清艺术创作室注意深入挖掘临清传统文化资源。

  2、转化为市场文化商品。

  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商品但不等于文化商品,后者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临清是文物大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仅馆藏文物 1593件(套)。对这些文物资源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加工复制,对资源加以整合、互补、烘托、再造,做好深度开发、有机嫁接文章,生产出精美的工艺品,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为把临清传统文化转化为市场文化商品,要帮助中小文化企业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改进传统工艺,推进"互联网+传统工艺",培育发展"非遗衍生品电商",拉动贫困村农民就业增收。依托临清博物馆等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使之成为增强文化文物单位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3、对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建设性开发。

  通过提高临清传统文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实现有机整合,避免雷同化、狭小化和重复建设,使其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利用方式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通过编排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政府对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创作研究应给予土地、资金和技术等政策方面的倾斜。

  四、强化临清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所谓临清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是指临清传统文化通过相互间的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筛选不同特质的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入到临清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实际生活各个领域的过程。那么,临清传统文化究竟如何借助融合实现发展呢?

  1、临清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现时代出现了文化经济、体验经济等特殊经济形态,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具有知识密集和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低成本、无污染、可重复开发等特点。借助临清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可以把临清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为广大消费者所认知、所认同,从而有利于临清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为此,一是把临清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要素资源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之中,大力推进优秀临清传统文化与休闲、演艺、影视、会展、出版等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使之体现临清传统文化元素和特色;二是以市场化的方式确立和实施临清传统文化重大工程项目,加大政策调整力度,推动土地、人才、信息、政策、资金等文化战略资源和发展要素向临清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工程项目、聊城市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适度聚焦;三是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大临清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力度,进行深度开发,促进临清传统文化资源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培植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品牌,建成一批文化名镇、名园、名馆和名品,鼓励开展富有临清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节庆活动,加强对临清民间传统艺术、技艺的挖掘整理,发展健康向上的特色文化产品。

  2、临清传统文化与科技、旅游的融合。

  在高科技时代,临清传统文化创新必须借助于科技手段,以科技为先导引领临清传统文化发展,积极鼓励自主创新,促进临清传统文化、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三者的有机融合。深入挖掘、依托、吸纳、整合临清传统文化资源,建立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内容为王",加大对科技类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资助其"以科技为载体、以文化为内容"开发、生产、销售临清传统文化方面的创意产品。

  现阶段文化与旅游、旅游业的关联度、协同性越来越高。而临清传统文化能够成为人们旅游的重要资源,像运河钞关、舍利宝塔、清真寺、鳌头矶、临清闸、会通闸以及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等等,许多具有独特性、完整性、唯一性,是发展临清旅游经济的重要人文资源。为深度开发临清文化旅游,一要以运河钞关为核心,推动临清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更大范围、更高层次融合,集中打造临清古城特色文化旅游区;二要以舍利宝塔、清真寺、鳌头矶、临清闸、会通闸等为节点,引导临清特色文化旅游资源集聚整合、有机联结,优先发展临清运河文化旅游带;三要积极发展临清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生态文化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目前,我感到,临清传统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不高、人气不足,许多宝贵资源白白浪费掉了。

  未来发展临清市文化旅游,一是要注重提升旅游设施的档次和水平,改善环境卫生条件,还要注重向外推介,吸引聊城、济南等地的游客来临清旅游,同时也要在各级各类媒体加强临清旅游的对外宣传,提高临清文化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二是支持临清运河文化保护协会主办各种文化旅游活动,通过让游客步行游览老胡同,参观钞关文物景区,舍利塔、鳌头矶、宛园等景点,宣传临清古运河文化,带动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三是借力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和山东省"儒风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打造,将发展运河文化旅游作为临清建设文化强市和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途径,壮大临清运河文化旅游业。

  3、临清传统文化与经济生活的融合。

  东临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博大精深的临清传统文化孕育出灿烂的古代文明。临清传统建筑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各种现存的古城郭、台榭、宫殿、手工作坊等建筑设施匠心别具,是临清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为改变城市同质化的状况,体现临清传统文化特色,应将其中的元素加以提炼融入到临清城乡建设中。临清传统制作工艺独特,例如临清哈达业、裘皮业、竹业、木业、纸扎、镜画、贡砖烧制等至今具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应把这些工艺文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打造具有鲜明临清特色、为大家喜闻乐见的工艺产品。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生活,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关键在活动。必须充分挖掘整理临清传统文化资源,从历史的传承中吸取营养,将临清传统文化融入到婚丧嫁娶中,融入到衣食住行中,融入到节庆活动中。大力开发消夏文化艺术节、农民艺术节、少儿艺术节、文化遗产日等节庆文化活动;经常性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郁临清特色的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临清山东快书、临清时调、临清琴曲、临清京剧、犁铧大鼓、评词、临清潭腿、临清肘捶、高跷、杠箱、抬杠官、云龙会、狮子舞、跑旱船、五鬼闹判、临清驾鼓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在满足和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过程中实现临清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 (本文为大众网特约专家撰稿,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