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170801134748.jpg'

关于临清运河文化遗存保护、传承及利用的若干建议

2017-07-31 16:49: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济南大学资源与资源学院 孙海军

  临清市地处山东省西北部,漳卫河与古运河交汇处,与河北省隔河相望,是山东西进、晋冀东出的重要门户。临清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临清凭借大运河漕运兴盛而迅速崛起,成为当时中国30个大城市之一,素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美誉,拥有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保护、传承与利用好临清大运河沿线文化资源,不仅对优化聊城市旅游发展格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山东省统筹保护、传承和利用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促进聊城及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经济转型与升级、加快城乡居民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为此,临清市委市政府同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共同组织"感受运河遗风专家学者临清采风活动",深入临清市展开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保护、传承及利用临清运河文化遗存具有重大战略和现实意义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临清运河沿线拥有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遗迹、类型多样的人文景观资源,文化资源富集独特,景观风貌多姿多彩。以上资源可分为六类:

  一是运河本体遗存。临清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大运河曾经带来了临清的繁荣,也留下了无数生动而独特的运河文化,留下了大量富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悠悠京腔、运河钞关、鳌头矶和舍利塔等赋予了这座千年古县运河之魂。在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之中,临清历史遗存丰富,存续状态良好,文化价值突出,集中反映临清市的区域特色。经济的繁荣,逐步衍生出以"开放融合、崇文重商、传承创新"为主要特色的临清运河文化。作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临清运河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与精神文化价值。开发利用运河文化遗存,对于保护和利用这一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有着重大意义。

  二是历史文化遗存。临清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沼泽之野,是原始氏族部落"穷""鬲"的栖息地,古先民在这里创造了瑰丽多姿的文明。临清古为清渊、清泉,拥有史前、夏商周、春秋战国及后续不同历史时期的众多遗址,均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临清悠久的历史就是运河两岸临清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开放进取的发展史。

  三是宗教文化资源。临清历史文化悠久、东西文明交织、南北文化荟萃,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儒教等各类文化汇聚繁衍、交融并蓄,呈现出多元共存、相融一体、博大厚重的特点,集中反应在语言、建筑、饮食、居住、艺术等各个方面。临清市宗教文化的魅力在于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彰显了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使得各族群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遭遇,承担着共同的历史责任。寺庙(大宁寺、石佛寺、永寿寺、清真寺等)、道观(碧霞宫、行宫庙、歇马亭、玉皇庙等)、哈达艺术、伊斯兰教音乐这些建筑与民俗集中体现了临清宗教文化的和谐。系统研究与保护宗教文化,对于民族区域自治成功实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非常重要。

  四、民俗文化资源。会通河的开通,使得不少南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汇集临清,并逐渐演变成为当地的民俗,临清也不短吸收并引进各地不同的风俗文化,使得民俗文化丰富多样、绚烂多彩。逐步形成以建筑文化(冀家大院、汪家大院、赵家大院等)、建材文化(临清贡砖等)、曲艺文化(京剧艺术、山东快书等)、文学艺术(《金瓶梅》等)、武术文化(肘锤、临清谭腿等)、娱乐活动(竹马、驾鼓、临清时调等)、生活器具(如竹竿、马桶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

  五、饮食文化资源。临清素有"小天津"的美名,商业的繁荣、流动人口的集聚使临清餐饮风味融汇八方、形成了以民间传说和市民习俗为主的美食风格。武德奎肉饼、运河什香面、临清烧麦、尹阁下凡肉等20余种"临清名小吃"威名遐迩。调味小吃汇百宝的济美酱菜、数不尽搭配的运河什香面、味入肌里的清蒸八大碗、健康爽口的托板豆腐、"吃鸡不是鸡、是面不是面"的临清捶鸡面。临清小吃将有滋有味的运河美食留下来,并以"鲁"菜为基础,汇集了南北大菜之特色,又融入京津风味的独特,独特的饮食文化将现在与千百年钱的运河风情联结起来。

  六、产业文化资源。近年来临清围绕冀鲁交际区域重要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与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城市产业定位,构筑以加工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文化产业、旅游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特色化产业结构。将传统产业(历史文化产业、古城旅游产业等)与现代产业(轴承、农机、纺织、物流等)高度融合、系统架构,依托京杭运河黄金水道发展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大宗商品集散地以及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园区,再造临清港口商埠,不断提升传统、扶持骨干、培养高端、突出优势、差异化发展,带动临港加工、仓储、物流与旅游等相关产业加快发展。

  临清运河文化遗存,无论从历史文化价值、观赏价值、艺术价值,还是从其市场开发潜力而言,都具有很高的比较优势,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很强的影响力。以运河作为形象和标志,发掘运河沿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优化整合,综合提升,打造集遗产保护、生态景观和游览休闲诸元素与功能为一体的临清运河文化廊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临清运河文化廊道,就是充分利用运河这一世界遗产的影响力,吸附、整合两侧各类文化旅游资源,创建一条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廊道,带动临清、聊城乃至全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提升与发展。目前临清市面临整体的转型与升级挑战,开拓文化旅游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该区域新形势下势在必行的战略选择。开辟临清运河文化旅游廊道,开发运河沿线文化旅游资源,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对于促进聊城及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从我省旅游空间结构看,旅游点线布局不够均衡,大部分人文旅游线路集中在沿京福高速的带状区域,山水生态与绿色旅游集中在沿海与鲁中山地区域,而聊城相对来说旅游发展步伐较晚、动力体系尚未完全构成,独具运河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和文化软实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如今互联网的普及,自驾游的兴起,带薪休假政策的实施,催发了人们地理穿越、文化体验的巨大需求。开拓我省运河旅游市场,打造山东首个旅游廊道--运河旅游廊道,推进我省旅游产品空间和类型结构优化提升,将是山东省文化事业与旅游事业富有时代意义的精彩一笔,而临清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原真的文化特色成为山东省运河文化旅游长廊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临清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的基础状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临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运河文化的保护、弘扬与利用,各级部门不断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文化遗存的综合功能得到较大提升,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综合收入逐年提高,文化旅游产业显现出更多的生机和活力,为聊城乃至山东省运河文化挖掘、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的整体推进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具体体现在:

  一是交通条件大幅改善,基础设施水平迅速提高。近年来,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和我省交通大格局的全面建设,临清周边区域的民航、铁路和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交通可达性大幅提升。随着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交通、餐饮设施、住宿设施、停车设施支撑能力大幅提升,随着海绵城市和各类公园的持续建设,黄河故道公园、绿化(铁路绿化、公路绿化、水系绿化、单位绿化、校园绿化、公园广场绿化、居民小区绿化等)工程的实施使得城乡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这些为临清文化资源的弘扬与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是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景点景区创建初见成效。围绕运河申遗和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聊城与临清两级政府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斥资1.2亿元整治元运河,发掘闸桥,修缮钞关等文物,恢复了历史上临清城的美丽景象,文化中心、宛园等景区道路和旅游综合要素得到了较大改善。

  三是依托地方特色资源,旅游文化价值不断提升。临清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运河特色浓郁。近年来,地方各级政府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在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不断挖掘、包装、推介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并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比如举办"'讲述临清记忆'系列工程"、"感受运河遗风2017首届专家学者临清采风活动",提高了县域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旅游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临清市运河文化资源挖掘、传承与利用虽已起步,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较之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市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目前该区域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优势和综合效益未能得到充分释放。一是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需要思辨与论证,做到真正的保护。临清现有运河文化遗产资源虽然级别高、数量多,但规模普遍偏小、损坏严重,如鳌头矶主体建筑体量偏小,钞关破损较为严重,舍利塔则独立于荒野之中,古城街道格局虽在,但整体建筑风貌和古建筑原貌受损较大,加大了开发难度。第二,旅游资源散、体量小,整合与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此外,旅游服务与基础设施在游客大幅涌入后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临清民风质朴的社会环境在商业化的冲击下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促进临清市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的实施策略

  一是尊重规划、更新理念,优化运用小尺度空间设计模式。规划是龙头,优秀的规划设计方案是临清市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的前提与重要依据。2013年编制完成的《临清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2017年组织编制的《临清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临清市中洲运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临清市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指引。临清市应立足上述规划,不断更新理念,综合权衡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以文化遗存保护为先,积极汲取南京、洛阳、开封、台儿庄等古城修复的经验与教训,追求临清完整的古城形制。第二,在诸多文化遗存中,历史文化街区最能体现城市肌理与文脉,因此,应重视历史文化街区修复。鉴于临清市运河古城遗存众多,像钞关、锅市街、考棚街等周边融合建筑、绿化、街道、河流、桥梁、雕塑等多种城市要素,因此应充分尊重城市肌理,运用小尺度空间设计模式和城市设计方法进行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以此实现整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应充分考虑资金短缺的现实,立足实际,按照规划,分步骤、有时序地展开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过程中不必展开全面的修复,可依据现实条件建构"遗址展示+建筑复原"的复合模式,突出完整的形制。

  二是借力发展、突出“活化”,加强文化产业注入与产品创新。随着国家战略以及山东省相关政策及规划的实施,临清市迎来了政策红利的高峰期,迎来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期。临清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与生态环境保护、新型产业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等密切相关,因此,临清市历史文化遗存应积极与其他工程项目积极对接,借力发展,尤其是捆绑海绵城市建设、生态绿道建设、综合管廊建设、综合管线施工等充分对接,充分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解决目前最为关键的环卫设施短缺问题,打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第二,传承中华文化,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应突出文化遗存活化,讲好临清自己的故事,强化文创项目支撑,加大文化产业注入,并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到更高的文化事业建设层面,借助文化产业的拓展、文化产品的传播和文化旅游的带动让临清文化传播与弘扬出去,逐步走向开放,恢复临清文化原有的历史地位。临清应进一步充分利用名胜古迹、名人故里、历史传说、民俗风情等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开发运河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生态观光游等系列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名城、名胜、名人、名产、名吃的"五名"优势,不断提高临清运河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实现临清的跨越发展。

  三是古今融合、注重细节,普及现代智能展示与营销技术。临清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集中体现在古建筑、古河道、古桥梁甚至是古树名木等遗址,而这些遗址的保护需要融合现代科技与智能理论,借助现代创意及展示技术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与弘扬,如对景点、景区的各个细节制作二维码,市民与游客可通过微信等工具进行扫描获取信息,并可通过微信的转发与分享功能进行传播。临清作为运河古城应注重古城建筑的细节建设,将建筑材料、建筑雕刻、施工技术作为提升品位、打造精品的重要手段,构筑和谐统一的整体建筑外观。此外,将运河古城作为大旅游景区进行游览设计,运用城市设计理念和现代智能展示技术完善标识系统。

  四是立足城市、迈向区域,建构文化多元的展览场馆体系。目前临清市区拥有临清市博物馆、临清市规划展览馆、宛园博物馆、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季羡林先生纪念馆等各类展览场馆。未来发展中应立足城市,面向城乡,在城乡空间体系中科学规划与优化临清市展览场馆体系,科学制定场馆规模与展示内容,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推动、民众参与"的原则,动员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打造乡村记忆馆、名人文化馆、产业文化馆,推动临清市城市文化不断传播,并激发乡村产业与民俗等文化遗存,从城乡全域视角丰富临清地域文化,助推县域旅游持续发展。

  五是加大宣传、优化环境,推进全民性的诚信体系建设。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商业化环境,淳朴的民风、热情好客的民俗面临这巨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临清市文化主管部门秉承临清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契机,联合其他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文化宣传,优化社会环境,以高度的责任感、人性化服务不断加强临清市诚信体系建设。

  四、促进临清市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的政策建议

  要保护好、传承好与利用好临清市文化遗存,不仅需要采取诸多针对性措施,还需要山东省和聊城市给予一系列政策上的支持。

  一是制定保护文化遗存的相关优惠政策。在完善临清市文化设施中,建议对符合条件的新建、扩建文化展示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等,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在优先纳入土地供应计划、办公用房补贴、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等方面予以优惠。对引进的高端文化管理和旅游服务人才,经有关部门认定,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个性化、便捷化服务。进一步优化临清市的软环境,研究制定促进文化旅游企业聚集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向,试行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第三方治理市场。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做好相关服务,不断推进和完善文化景区开发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严禁对旅游企业和单位乱摊派、乱收费、乱检查,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宽松、良好的运营环境。

  二是加大临清市文化保护与利用的财政扶持。山东省和聊城市两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临清市运河文化遗存的导向性投入。建议按地方财政收入的0.3%,设立政府支持临清运河文化发展基金,用于该产业规划编制、产品策划、教育培训、宣传促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旅游项目的贴息与补助等。

  三是鼓励民间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运河文化遗存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临清市文化遗存的保护、传承与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议面向社会开拓融资渠道,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融资体制。制定促进民间投资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完善政府和私营企业、民间资本的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对长城旅游廊道建设和旅游项目的融资支持,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和建设。通过兼并、参股、收购、参与管理、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等方式招商引资。对重点开发与经营项目,依照相关法规,实行公开招标和有偿出让,吸引企业与个人参与开发建设。构建"政府出资打骨架,群众投资活血肉,社会融资强筋骨"的投融资格局。

  五、结语

  随着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规划的逐步实施,临清已成为中原经济区、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一区一圈一带"战略叠加区,2015年底国家又明确支持聊城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使得临清所面临的政策环境逐步清晰、政策红利更加凸显,发展机遇日益突出。在新形势下,临清市运河文化应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秉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理念,健全工作体系,巩固抢救性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着力提高科学化与规范化水平,走向精确管理。同时发挥国家财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杠杆功能,撬动和引导社会力量全面参与,推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通过以上工作,必将实现临清复兴,再现往日繁华,展现给世人更多的古老韵味、运河风情。同时也推动临清市在区域格局上实现由边缘到中心的转变、在交通发展上实施由封闭到开敞的持续建设、在产业发展上力求由配角到主角的提升、在综合实力上实现由弱小向强特的持续发展新格局。(本文为大众网特约专家撰稿,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