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学者体验穿越时空的胡同游 探寻临清街巷文化

2017-06-13 14:20: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长振 侯晓

  大众网聊城6月13日讯(记者 李长振 侯晓)在临清,有三条运河穿城而过,在三条运河包围的地方,形成了一片中洲古城。明清时期,临清有30多个大大小小的码头,于是,货物、商贩在中洲古城聚集,大大小小的街巷因此形成,如星罗棋布般坐落在运河岸边。

  在明代,临清城内有81条街巷,街巷的命名多以最有影响力的店铺、人家命名,比如,以店铺命名的有,马市街、锅市街、灯挂胡同、盐店胡同、打绳胡同、烧酒胡同、布衣巷、镖局胡同等,以人家命名的有汪家胡同等。此外,街巷内还分布着一些古时富贵人家的大院,如单家大院、冀家大院、孙家大院、王家大院等。

  临清古街巷一角

  临清古街巷一角

  民国时期的中国银行临清支行旧址

  临清古城县治遗址

  古街巷内保留下来的老建筑

  12日下午,"感受运河遗风"采风团的专家学者们在临清市博物馆馆长魏辉的带领下,走遍中洲古城大街小巷,领略了临清市数百年形成的胡同文化。

  走进临清胡同,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它的古朴厚重,以及被岁月侵蚀的沧桑。街道向前延伸,小巷、胡同便分布在街道两侧,路面是砖砌成的。有的胡同、巷子弯弯曲曲、路面狭窄,步入其中,颇有曲径通幽之妙。在烧酒胡同,专家学者们穿过狭窄的小路,一栋青砖灰瓦的小楼突然跃入视线,虽然眼前所见的小楼已经破败不堪,但它精致的建筑结构依然可见其古老的魅力。据魏辉介绍,这栋小楼是用临清贡砖修建,明清时期为青源书院,后演变成学校,又包给了企业,几经变迁,10年前还住着人,如今已是危房了。

  在中洲古城内,还有一处著名的考棚街,是古代考秀才的地方,因为考试在考棚内举行,故而此街得名。当年的考场建筑如今仍保留了一部分,明代的时候,它是工部营缮分司;清代的时候,成为考棚,夏津、武城等地的考生都来此考试;民国以后,它成了学校,张自忠曾在此上过学,臧克家曾在此教过书;如今,这里演变成了民族实验中学,部分建筑也改造成清真样式。

  此外,中洲古城内还有县治遗址,有做酱菜出名的单家大院,有建造华丽的冀家绣楼,有因生产哈达而著名的耳朵眼儿胡同,有加工竹木家具的竹竿巷,有坐落在纷杂院落之间的基督教堂。中洲古城,院子套着院子,小巷胡同连着街,巷子里又别有洞天。用魏辉的话说,每条胡同、每条街都有故事,转上三天才能把故事听完。

  "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时,大可不必将景区内的居民迁走,在尊重居民原有生活形态的基础上,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这些街巷的建筑外立面进行修整,改造现有的街巷道路,通过有限的资金投入打造一处重现古代风貌的旅游景观社区。"济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孙海军在实地调研后认为。

  济南旅游智库秘书长,山东省旅行协会高级顾问耿欣是第二次来到临清,游览这些古街巷。他告诉大众网记者,这些巷子是临清运河上南北文化交汇融合的具体地点,从这些街巷的历史和特色中,能感受到运河文化博大的包容性、开放性。他认为,从旅游产业的角度看,临清运河古城里众多的明清文化遗址具有极强的典型性、完整性和原真性。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把中州古城的改造提升上升到当地党委、政府的战略高度来审视,积极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尽快出台一步契合临清实际的古城保护改造规划。把运河文化遗存变成文化资产,通过有效的整合,合理而科学地利用,运用先进的包装手段进行宣传推介,充分发挥其旅游产业优势,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