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他的最后一场演出 中国音乐界送别盛中国

2018-09-14 09:25:00 来源: 北京晨报 作者: 李澄

  钢琴家刘诗昆(左),作曲家王立平(中)一同前来悼念。

  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前来悼念。

  人们手捧盛中国演奏小提琴时的帅气照片前来送别。

  “这是他最后一场演出了……”在昨天(9月13日)上午小提琴大师盛中国的告别仪式上,盛中国的夫人濑田裕子向前来送别的中山音乐堂总经理徐坚念叨着。没有哀乐,播放的音乐是盛中国与中央乐团一起演奏的、令人心潮澎湃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历史录音。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界、教育界和其他各界机构和人士敬献的花圈从八宝山告别室排到了外面,在通向告别室的道路上又排了长长的四列,盛中国受人爱戴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告别仪式长长的队伍大多是中央乐团与盛中国共事数十年的音乐家和中国小提琴界深受盛中国影响的后辈,人们手捧着盛中国演奏小提琴时的帅气照片,看上去与以往的告别仪式气氛大不相同。从告别室走出来的著名钢琴家鲍惠荞难掩悲伤:“我们从十三四岁就一起搭档演出……”

  刘云志(中央歌剧院副院长、著名小提琴家)

  我跟盛老师“没大没小”

  盛老师是丰碑、是灯塔,他照亮了一代人,引导了一批人,影响了几代人,中国小提琴的发展和未来,仍然会以他作为榜样,以他的精神作为激励。我想后代的小提琴家最好多去了解他的艺术经历,对于我们后人应该会有很大的启迪。

  我跟他的交往,更多的是师生关系。1985年,我到了中央乐团,我们同在一个单位,那时候我们有个笑话是“没大没小”,但是盛老师这个人就是没有架子,通常把比他晚几辈的人都当作朋友,我自然也就成了他的好朋友。特别是在音乐的品位上,对人生的价值观上,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所以我们在各方面都有很深层次的交流,特别是在小提琴方面交流得非常深入。

  梁大南(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小提琴学会副会长、著名小提琴家)

  走到哪里都没有大艺术家的架子

  我们原来是一个单位的,我刚进团的时候他就特别照顾我,我经常去找他请教一些小提琴方面的东西,包括我在中央乐团做首席,我是最年轻的首席,那都是在盛老师的支持下,他是评委。所以,我们这么多年相处得都特别好。他是中国音协小提琴学会的会长,我是副会长,这么多年一起参加文华奖、金钟奖等比赛的评委。他只要一有好的琴,就会把我叫过去欣赏。这么多年,他的为人给我们小提琴界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人非常的谦虚随和,没有任何大艺术家的架子,不管走到任何地方,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他也仍然是盛中国,而不是以一个大演奏家的姿态对人,包括我陪他去武汉天台山,他也是把美妙的琴声留了下来。对学生和朋友都特别热情平易近人。他的离开对我们是沉痛的打击。小提琴界林耀基大师、盛中国大师相继离世,对我们小提琴界是非常重大的损失。

  陈曦(著名青年小提琴家)

  几乎隔几天就去他家一趟

  盛老师是中国小提琴的第一人!没有之一。一个小提琴家在七十多岁的年纪,还能够站在舞台上拉整场的音乐会,他的机能、体力、心态和欲望要保持在多么高的水准上才行啊!我真的不敢保证自己到六十岁以后还有他七十多岁的状态。我第一次认识盛老师还是在1998年的小提琴比赛上,盛老师一听就说:“这小孩儿拉得好!”后来我也经常向盛老师求教,近些年跟盛老师来往更密切了,几乎是隔几天就去他家一趟。

  杨光泽(提琴收藏家)

  我们经常切磋各流派的小提琴

  20年前第一次认识盛老师是因为小提琴收藏。这些年,我们走得越来越近了,我的孩子帮他鉴定小提琴。我们交情特别深,他走得很突然,我昨天也是特意从外地开车赶回来。唉!一个时代过去了!这样的人很难再出现了。我们经常切磋各个流派的小提琴,不同时期不同制琴师的特点、声音特点。盛老师对声音特别敏感,特别权威。他自己也修琴、调琴,他这个小提琴家很特别很特别。(北京晨报首席记者 李澄/文  记者 柴春霞/摄)

  标签:

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