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郎
1954年10月23日,台湾屏东潮州,时任花莲师专校长的李升家里,新添了一个大胖小子。按照老辈人的说法,这个孩子属马,其命纳音为砂中金命,流年纳音为长流水。金水相生,运势不错,但琐碎,劳碌。
此时是李升到达台湾的第四个年头,这是他的第三个孩子,另外的一儿一女不得不留在老家江西省德安县乌石门村,一同留下的还有他教育部主任秘书的头衔,一栋五井大宅院,以及开在九江的“恒裕商行”。
1954年,世事如棋,倏忽万变,每个人都如风中飘萍。对于客居他乡的李升来说,这个孩子的出生,使得中国人的随遇而安和知识分子的悲天悯人,找到了更切实的着力点。李升给儿子起名为安,把他当做长子养。
很多年后,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李安解释说,父亲起的这个名字,一是要后人不要忘了老家德安,一是纪念来台时搭乘的“永安号”货轮。
当时谁都不会料到,这个叫李安的孩子,成了家里最不争气的那一个。他没有做到父亲希望的那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甚至在李安结婚,有了孩子之后,父亲还写信骂他,要他“像个男人一样”。但也正是这个父亲口中的“鬼样子”的李安,成为目前最成功的华人导演。
他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一次金球奖最佳导演,两个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两个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被供奉进世界电影史。他打破了好莱坞对外裔导演绵延了近百年的偏见,也打破了民族、种族的文化界限。他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被誉为“当世界都以为电影已经老去的时候,这部电影则证明,电影刚刚被发明”。
现在,他忙于自己的第14部电影,《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一部“伊战版的《第22条军规》”。
(本文原载于看电影APP,观看更多内容请搜索“看电影杂志”下载)
他叫李安,他说他一直是个失败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