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姓以后能从医院买到降价药吗?资料片

本次降价药品多为处方药,很多药店并不销售。高明兴摄
□本报记者 高明兴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消息,从9月1日起降低部分激素、调节内分泌类和神经系统类等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共涉及82个品种、459个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为14%。这是继3月28日降低部分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后,国家发改委今年内第二次为药品降价。
算上本次调价,国家发改委7年来已经28次下调药品的最高零售价。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降价频频,“药价虚高”和老百姓“看病贵”的声音依旧存在。本次药品降价,是否会像以往一样导致“一降就死”“一降就没”?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本次降价药品多是处方药,只在医院卖,药店基本没有
这已经不是国家发改委今年第一次下调药品的最高零售价。
今年3月,发改委下调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规格的部分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而本次降价药品涉及部分激素、调节内分泌类和神经系统类等药品,共涉及82个品种、459个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为14%。
记者在降价目录里看到,本次降价药品大半为注射剂,而注射剂通常为处方药,市民在药店里很难买到。记者从目录中选取了三种片剂,分别是规格为4mg*24的曲安西龙片剂、规格为2.5mg*7的替勃龙片剂、规格为22mg*6的尼尔雌醇片剂,到漱玉平民大药房、春天大药房、好药师大药房等几家济南较为有名的连锁大药房进行采访,结果数家药房均没有上述药品。漱玉平民大药房一位工作人员称,店里曾经进过尼尔雌醇片剂,但后来取消了,“该药品转到临床上出售”。
山东省中医院临床药学主任药师张学顺表示,本次降价的激素、调节内分泌类和神经系统类等药品大部分是处方药,“药店里很少销售,都在医院里”。
价高的、常用的降价幅度大,相关部门出发点的确不错
记者在降价目录里看到,国家发改委对众多以往单独定价的品种也规定了最高零售限价,其中80%被限价的单独定价品种来自外资医药巨头。
张学顺认为,此举动亦被视为发改委欲废除外资药的超国民待遇,“我对此表示支持”。他认为,对单独定价品种规定最高零售限价后,主管部门就可以按规定予以监管。
据悉,本次价格调整的一大原则是:对日费用高的药品加大降价力度,对日费用低的药品少降价或不降价,也就是说,降幅较大的多为大家普遍用的、价格比较高的药品。发改委表示,此举目的是在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保证价格相对低廉药品的生产供应;对专利等创新型药品适当控制降价幅度,以鼓励药品的研发创新;对原单独定价药品,进一步缩小了与统一定价药品之间的价差,以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药厂、药店、医院都爱高价药,老百姓怎么可能得到实惠
每次“降价令”发布之后,从药厂、药店及医院传来的反馈都让人尴尬:药厂对降价药品停止供货;药店也弃用降价药;“高价药驱逐低价药”的戏法屡次上演。本次药品降价还会导致“降价死”吗?不少市民有这样的疑问。
张学顺直言,降药价效果不明显,问题主要在于降价后低价药品往往“换马甲”重生。在“以药养医”体制下,15%的加价权仍在诱惑着医疗机构偏爱高价药。对于降价药品,企业和医院通常会千方百计寻找可替代性药品。
“按照现行规定,医院在药品采购价的基础上可以加价15%卖给患者。医院采购100元的药,能赚15元;如果采购10元的药,只能赚1.5元。”张学顺说,医院开出的药品价格越高,获利越大。一旦药品价格降幅过大,基于医院与医生的共同利益,药品将很少卖出。造成的结果将是企业不再生产该低价药品,使得药品行业出现“降价即死”现象。
张学顺说,由于激素、调节内分泌类药品用量不是很大,生产厂家少,而且降幅也不是很大,因此企业退出生产的可能性会小点,“但神经系统类用药量较多,不排除这种可能”。
前面27次降价没起到啥作用,发改委都承认降价好比剃胡子
国家发改委7年来已经28次下调药品的最高零售价,却仍治不好药价的虚高。对此,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称,药品降价犹如剃胡子,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治本之策在于改变“以药养医”机制。
张学顺认为,药价之所以居高不下,关键在于现行的“以药养医”机制。药品价格越高越好卖,原因也在于“以药养医”的机制。“以药养医”等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不改,所有治标之策都会消于无形。
周望军曾说,“我们现在的工作就好比剃胡子,没有消除长胡子的机理,胡子就总是在长,所以药品价格管理只是缓解群众看病贵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