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9日电 有着20多年烟龄的山东泰安市民王军啪嗒啪嗒地抽着烟,嘴中吐出的青烟袅袅,但他的心情却远不及舞动的烟雾那样轻盈,巨大的医疗费用支出和心理阴影让他在自责中不断审视自己灾难性的吸烟行为。
2010年4月,王军43岁的妻子被确诊出肺癌,一家人从此奔波在省城济南与家之间求医问药的路上。王军陷入深深的苦恼中,吸烟一下子从给他带来快感的手段变成了排遣郁闷的方式。
“家人隐约意识到妻子患病与吸二手烟有关,但碍于亲人间的感情,谁都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现在感觉自己是罪人。”王军说,他再也不敢当着妻子的面吸烟,要么躲起来、要么走出家门。
王军妻子的遭遇是烟草对被动吸烟者危害的一个缩影。日前发布的《2011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显示,每年全世界死于二手烟暴露的人数也高达60多万人,中国有7.4亿非吸烟者正在遭受二手烟危害。
卫生部今年3月修订并发布《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从5月1日起,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同在3月的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将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作为“十二五”时期的目标和任务。
在中国,烟草之害已经大大超过安全事故,前者年造成死亡人数在100万人以上,占死亡人口总数比重在12%以上。卫生专家普遍认为,烟草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
控烟人士、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其中,建设健康社会或健康中国,保障全体人民健康,人口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是核心目标之一,也是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副主任姜垣则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除去降低婴儿出生死亡率、改善就医卫生条件等因素外,控烟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2011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也指出,烟草使用是首要的可预防的死因,实施无烟化政策可使人群二手烟暴露水平降低40%,高暴露场所中甚至可降低80%至90%。
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这是控烟内容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为控烟工作确立了“时间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国家控烟办主任杨功焕对其评价是,中国烟草控制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缔约国,当前中国正加速立法控制二手烟危害,保健康成为重要考量因素。26日通过地方人大常委会审议表决通过的《哈尔滨市防止二手烟草烟雾危害条例(草案)》,成为中国目前最接近于《公约》第8条及其实施准则的法规。
哈尔滨市政府法制办公室政法文卫立法处处长王忠民说,“起草草案时我们就想,能不能通过这部法规使市民避免遭到二手烟的伤害,寿命能提高几岁?能不能达到提高他们生命质量的目标?”
除哈尔滨外,目前天津、南昌、重庆、兰州、沈阳、深圳等城市也在积极规划地方性法规,中国城市在“十二五”规划的政策性指导下正在加速控制二手烟危害立法进程。
北京宣武医院内科主任,肺癌专家支修益认为,让预期寿命延长一岁,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随着医疗进步,应更多的关注作为烟草影响主体的中老年群体,实实在在减少慢性疾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胡鞍钢预计,在“十二五”时期,中国将从被动控烟转向主动控烟,从模糊控烟转向量化、严格控烟。在此基础上,中国将由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消费国转变为世界上最积极控烟的大国。
他建议,在加速国家层面立法的基础上,一方面,改革行业烟草管理体制,明确政府全面控烟管理职能,党政干部、公务员、公共机构人员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另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限制烟草产业、促进全面转型。采用经济手段控烟,抑制烟草消费需求。
不过控烟之路仍很漫长。时过一年,王军的妻子病情有所好转,王军却还未能成功扔掉手中的香烟。山东省控烟协会主任孙桐说,目前吸烟付出的医疗健康代价已远远高于烟草业的税收,且烟草对人体的危害具有滞后性,几十年以后也许会有更多的人追悔莫及。(记者:刘宝森、倪元锦、曹霁阳、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