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是第43届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主题是:信息通信技术让农村生活更美好。当日,来自全国的200多位院士、专家齐聚“现代农业信息化示范县”试点禹城市,参观现代农业示范现场,并参加由中科院主办的现代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高峰论坛。记者了解到,自1966年中科院专家在禹城建立“旱涝碱综合治理试验区”以来,院地合作已有45年,禹城以科技与信息化引领的现代农业新模式逐渐成型。
农民为何难以把握市场行情?关键是分散的涉农信息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农业信息化填平了城乡数字“鸿沟”
5月17日上午,禹城市伦镇毛庄粮食经纪人袁俊春,正坐在客厅里拿着遥控器对着一台彩电拨弄着,“你看,各类市场行情、价格走势分析、农业新闻应有尽有。”袁俊春看的其实是一台无线农业信息机,是禹城市农业信息网络的终端之一,通过内置移动手机卡,每天,经过中科院以及当地农业部门整合后的各种涉农信息都会根据农户的定制需求第一时间发送。袁俊春每天用农用车到处收粮再送到附近和市里的加工企业,一年从手里过的粮食有数百万斤,“以前是买了就卖,现在城里市场什么行情,咱也一清二楚,一斤粮食多卖两三分钱,每年就多收入几万块钱。”
除了有效把握市场信息外,农民还能获得日常种植作业的科学指导和有用信息。大禹龙腾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霍春亮介绍说,去年冬天,由于连续好多天都是阴冷天气,手机终端收到了来自中科院专家的提醒:关注西红柿的灰霉病,同时告之解决灰霉病的方法。按照专家的指导种植作业,有效避免了病变的泛滥。
中科院禹城试验站站长、禹城副市长欧阳竹认为,为什么已经有了电视、电脑、手机的农民,还是难以把握市场行情?主要是分散的涉农信息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没有及时到达农户并在农民的实际生产中起到关键作用。
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信息化试点项目,以及“四节一网两增”(节能、节水、节肥、节药、农业信息服务网、增产、增收)现代农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9年起,中科院、禹城市政府、中国移动山东公司三方合作,整合中科院和分散在各涉农口的农业种植、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流通等权威信息资源,建设了覆盖各涉农部门,上联部、省、市,下联县、乡、村级信息服务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基层农户的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各乡镇、社区以电脑为主体,生产大户以信息机为主体,普通农户以手机为主体,禹城全市乡镇信息服务终端拥有率及网络普及率均达到100%。
“惟有扎根在农户,扎根在农业合作社,才能解决农村、农民信息不畅的根本问题。”中科院院士李振声表示。
通过手机卡把专家请到农户身边,让农业生产变得更有“智慧”,农业信息化“大网”已惠及10多万农民
来到中科院禹城试验站办公试验楼,工作人员于延春正在查看由传感器收集上来的土壤墒情。“我们每天的数据来源都是由埋在地下的传感器对土壤墒情先进行监测,形成波段图,通过一个插有手机卡的网络传输工具,将信息传送到信息处理中心,其后根据数据分析每块田地的缺水量等,最终将反馈信息再经由手机网络传递到用户的手机上,提醒农户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这一技术给禹城市乐农农机合作社社员袁兴勇带来了诸多实惠。“现在哪块地需要浇水,浇多少水效果最好都不用操心。”袁兴勇说,合作社集中连片的土地,都安装了这种墒情自动监测器,监测器发现哪块土地需要浇水,就会作出科学灌溉决策,灌溉过程中,不仅能对每块地的用水进行实时自动计量和计费,平均还能节水20%。合作社的农户还推广精准耕作、生物防治等新技术,种植成本降低,粮食价格每吨却比市场价格高出了20元至40元。
各种收集来的信息并不只是传达给单一的农户,“比如,有农户向我们反映地里长蚜虫了,我们将由传感器和卫星遥感方式搜集到的田间实时信息进行虫情分析,然后将原因和治理方式再通过网络发给种植相关作物的所有农户,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于延春说。这样,通过一张小小的手机卡,把专家请到了农户身边,解决了农户们种植的后顾之忧,让农业生产变得更有“智慧”。
禹城市农业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刘宝萍告诉记者,农业信息网络化服务已覆盖禹城市1000多个村10多万农民。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都在10%以上,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