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 凯 报道 在省城一连锁药店,罗红霉素等人们熟悉的“便宜药”依然有售。
3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从3月28日起降低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规格,主要用于治疗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这也是国家第27次对药品实施调价。
近期,有关药品“降价死”的报道又开始见诸报纸、电视、网站等各类媒体,据称青霉素、罗红霉素等人们熟悉的“便宜药”淡出视野……究竟这些药品还有没有?医院、药店还能否买到?
为此,记者进行了专门的求证。
1真死、假死和半死 真死:厂家断货下架 假死:换“马甲”重新上市 半死:医生不给开、药店不愿卖
“‘降价死’?这种情况在我们公司并不突出。”5月10日,我省医药零售业最大连锁店——漱玉平民大药房市场总监李强告诉记者:最近这次降价,开始只有三个厂家生产的8ml:20mg氯霉素滴眼液和10毫克*24片装的多潘立酮分散片(邦能)4个品规;还有一种就是15mg:5ml的氧氟沙星滴眼液,不知什么原因,厂家不愿供货,只好先作下架处理。
“真正‘死掉’的药品很少,这些年来我能记住的只有一个——1克装的头孢曲松。”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药剂科主任周文的记忆里,仅有这一种属“降价死”。刚上市的价格为30多元/支,先是降到10元左右,最后降到2.8元/支,随后在市场上就再也见不到了。
“降价死”主要“死”在临床品种上。据李强介绍,近年来,随着零售药店的兴起,医药产销已经分成临床、药店两个主渠道:临床品种只在医院销售,利润高、可“操作”空间大;如果遇到降价,代理人受渠道、利润相对变薄等因素影响,感到不划算了,不做了,这种药随之在医院消失,让国家降价政策“降”不着。
力诺药业市场营销经理张健认为,前些年的“降价死”多是假死,是换包装、换“马甲”。这在三四年之前比较普遍。老百姓大药房连锁(山东)有限公司采购部部长唐小辉介绍,当时“死掉”的主要是那些实际成分不变,换包装、改剂型、变规格、造新名后重新报价的品种,在当时情况下,只要有变化,就可以换名,就可以提价。很多企业纷纷在创“新药”上做文章:把原来的每瓶100片的大包装,换成每板10片的铝塑装;原来的粉剂改成片剂、针剂、胶囊、缓释片;每片含有效成分150毫克的变为50毫克、1克……药的主要成分及疗效差别不大,可价格一下就翻了十几倍,使原来相对利薄的品种,被动出局。
也正是这一阶段,我国上演了每年批1万多种“新药”,同一成分“死而复生”、“此死彼生”的闹剧。
张健认为,随着国家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操作的规范,现在药品申请换个规格的费用,已经跟申请个新产品相差无几,药号批文成本的提高,换“马甲”越来越难。于是部分药品出现“半死”现象——药还在,只是因价格压下来,厂家、终端缺乏主动推广的动力,老百姓很难买得到。
“青霉素,医院肯定有,明显是不给用,没办法!”刚刚从省直某医院出院的张清明先生,因腿部骨折手术,便“咨询”医生能否给用青霉素,结果输液时挂上的却是价格翻了几十倍的头孢克肟,而且所有病人用的都一样。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药物监测中心郭瑞臣教授认为,对青霉素、红霉素等疗效明确稳定、价廉物美的经典、便宜药,医生不给开、药店推销员利润低不愿卖,病人用不到了,就容易造成“这些药死了”的错觉。其实这些药没死,而且还“活得好好的”。
2大面积“降价死”不会出现 一种药几十、上百家企业生产,这家企业不做了,还有企业愿做
“医药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的产品同质化现象,注定了药品种类生生死死成常态。”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药剂科主任周文介绍,一种药成百、上千个品规,几十、上百家企业生产,这家企业不做了,那个企业可能由于区位、技术等优势,成本低,还能做得了,还会继续干;再就是我国医药生产企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低的特点,很多企业拥有的批文都是常规品种,没有独家产品,不生产这些品种,没别的可做。在这种现实条件下,企业首选的还是要生存。
“很多药品即使是目前的定价水平,在生产、流通环节仍有很大的利润空间。”一位业内人士坦言,目前医药定价机制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名义上是统一定价,实际上是企业自行上报成本获批准,其中真实成本多少?水分多少?成本核算并不清楚,一直受公众质疑,而今年我省基本药物统一招标采购中标价格竟然比国家最高限价平均低66.23%的结果,恰恰证实了这一点。
在济南老百姓大药房解放桥店处方药专柜,记者看到:罗红霉素分散片(150mg*10片)、罗红霉素片(0.15mg*6片),石药集团生产的,柜台上都有,定价分别为7.2元、3.5元,均低于国家最高限价0.3元。唐小辉证实,这些药每天的销售量均高达1600盒以上,而且来的都是些“老主顾”,顾客群很稳定。
“作为零售终端,只要顾客有需求,我们就经营,就会想方设法满足。”李强认为,零售药店第一位的是货全,只有品种尽可能全,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才会来。尤其最近这次降价的心脏血管类药品,很多顾客,可能从40岁就开始吃,到60岁、70岁了,还在吃。这部分顾客对药品价格变化非常清楚,往往是一天吃几片、多少钱,都算好了,跟上次买的一对比,价格就一目了然,有时哪怕差1角钱,他们也能感觉得到。对这类产品,药店往往出于营销策略、商品价格体系等考虑,既不敢提价,也不敢轻易断货,甚至是赔钱也得卖。
价格只是顾客选择某种药品的因素之一,另外还有品牌、用药习惯、医生引导等,原因很多。李强认为,药店要的是平均利润率,绝不愿意因为某一个品种赔点钱,而轻易停掉,换来“货不全”的印象,影响了商誉。店面大、货全、便宜已成为各大医药零售企业的追逐目标。